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三个问题:如何与中国交往”——竹内实的现代中国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 2009-10-22    作者:吴光辉 余项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0-15
  字体:(     ) 关闭窗口

  

  竹内实,1923年出生于中国山东张店,1949年进入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工作,历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立命馆大学教授,现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作为日本战后最早开展现代中国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他被誉为日本“毛泽东学”的权威和“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竹内实曾出版《鲁迅远景》、《毛泽东:诗与人生》、《中国的思想》、《中国:国情与世相》、《中国将走向何处》、《中国的世界》等一系列著作, 中国文联出版社亦出版了10卷本《竹内实文集》。

  “中国是什么?中国将走向何方?这是我之前一直关注的两大问题。今后,我会关注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与中国交往。”这是我9月8日离开日本古都——京都之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实向我讲述的一段话。

  提到日本的中国研究,不得不提到竹内实,可以说他是与新中国诞生同步的中国学研究、或者说现代中国研究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日本战后最早开辟中国现代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竹内实的中国研究始于毛泽东、鲁迅,进而延伸到中国思想,最后将视角聚集到了中国的国情与世相。竹内实批判日本知识分子崇拜权威的思维方式,主张“在研究中国时,应将‘视角’确立在‘政治’与‘人’及其运动、生活的环境——广大‘风土’上”,故将两者结合起来,选择了“中国像”即“中国形象”作为自己研究的主题。这种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汉学”、“中国学”、“中国观”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特色。

  与日本多的毛泽东究者不同竹内实虽然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集10卷和《毛泽东集·补卷9卷及别卷共达20翻译了《毛泽东语录》却没有站在一个观念的立场将毛泽东价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正如《毛泽东:诗与生》、《毛泽东读书生活泽东初期词文集——中向何处去》等一系列著作所示内实指出毛泽东首先是位文学家、位诗人内实还认为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际相结合选择了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权的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并指出毛泽东开始就不是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正如"大纪律八项注意"所体现出来的他是站在生活、文明的立场来对军队乃至整个中国来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性改造

  竹内实对于中国思想的研究也不同于日本传统汉学的研究方法以往的中国思想研究侧在学问的立场尤为注重儒学的研究但是竹内实的中国思想研究最为突出特征之就是"""",中国思想是""的思想1999年新版的的思想——传统与现代》竹内论述"存在与超"、知识分、隐逸、循环、时间、生活文章、天、革命与"中华思想"现代中对中华思的整体框架进行了样的研究视角说完全走了传统的问方将现代作为个对重新进行了确认的中思想研究是将儒思想所代表的"存在"老庄思想所代表的""作为个坐标轴由此来对中观念加以审视人既重现也屈从;既渴望隐逸山水的自由也希望"大隐隐于"超越国思想的变迁就是存在超越之间交替展的想的核心在于中思想所谓中华思也就是中是世界的中心文化处于越的地这样的意识竹内指出,中华思"民族或者被民族化了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把了的种自认识而已"若是味地对加以不仅对是不公平的同时也不可能客观地把握中国历史的延作为"的世界"续下也正是在于最为根本的中华思想

  现代中尤其是本的关系研究,也是竹内实关注的1972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竹内实的中国对古代的徐福、圆到近代的宫崎滔中山中日史上代表人物的研由此突出中日之平往来的史意义恢复邦之后竹内谨慎而冷静地指出中国的情不同者之间达到正的""需要长的时间绝对不满足于口头上的""进入20世纪80之后,竹内实极为关展,认为邓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确,"国的传统和国情,应该按照中际情况处任何国都不能照搬模式"国的近代化他认西方的近代化展道但是近代化对于中国而乃是条必由之路,因此,中必须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化道这一论述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1999,竹内实根据自己长期访问中国的体验编撰了《:国情与世相》一书在这部书中记录香港回中美贸易摩擦、建大坝系列大事评价了毛泽东、邓小平、朱榕基等现代人物关注了"""""红包""十等级的人民"样的中国社会象,也论"卢沟事变""关系""战争责任"历史问题还阐述了"""中华思想""汉字""的日本学"化概试图由此来描述与把握""个认识绝大多数日本评论者或记者以日本的"先进"来讽刺正推进改开放的"落后"中国截然不同,是站在了化的渊源与日文交流的场来进描述的是从个生活世界的视角来"趣化"地认识中

  竹内实的中国可以说最大限度地摒除了日本中国学的影响,不仅将中国视为一个具有独立体系的""地记述了断发展的中社会通过断地""""来挖掘中的观念与社会的变迁正因为他批判了以竹内好为代的战后日本知识分子没有脱离蒂固"附权威"的心来不会拘泥于一个有的者观念始终将中国的代表尤其是毛泽东""的人物来加以对待并且始终以一个的心态来触与理解国的社会与文化由此而来的中得出是一个抛了先行观念与模式成见的、现实而客观的中国形象

  不仅如此如其关注焦点"平凡的中""中国人的平凡生活"样,竹内实的中国认识在断地演绎着"活生生""情感"的中形象并且还不断地赋予一种"符号"的象征意文化理解生活理解乃是把握国形象的工同时化理解也是构建中日关系方法之所这么说是因为竹内实刻地认识唯有从文化、生活方式去介绍、解释中日本才能出中日之间"友好容易理解难"的怪实现中之间真正对话与情感

  ?中国将走何方?在最新出版的自选集《中国论》(3)中,竹内实指出新中所走过的60年中30年是""30年是"经济的中国"那么未来40年又将如何呢?正如本文开卷所竹内实而关注的乃是"如何国交往"问题这一问题反转过来就是个中代世界交往的问题在竹内看来的文化(生活)理解是国际往来的关键,作用丝毫不疑,"际化的中国""际化的40"我们当下不得不深刻思索、未来不得接面对的重大问竹内所摸索的作为方法论的"感觉",也就是把建构国关系或者"的中国"的金钥许越来越多的究者会乐于接受竹内实的方法全球的现代中国形象究可将围绕竹内实的问题意识而深入下去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日本静冈大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