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多边外交史
美台对中法建交的反应(1963~1964)
发布时间: 2014-03-25    作者:翟强    来源:史林 2013-02-12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中法建交在美国构建的围堵中国的防波堤上冲开了一个缺口。美国官员非常担心法国承认北京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害怕西方盟国以及非洲的新兴独立国家纷纷效仿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堵住大坝上的缺口,约翰逊政府一方面敦促盟国不要步法国的后尘,另一方面,压蒋介石保持忍耐,不提出与法国"断绝外交关系"。在美国的压力和掣肘下,蒋介石很不情愿地推迟做出与法"断交"的决定。私底下,他对美国官员的压力表示非常不满,时刻警惕美国推动"两个中国"的阴谋。围绕中法建交而发生的美台互动充分揭示了冷战时期美台同盟关系的一个特点,即双方的关系是一种施压和抗压、限制和反限制的复杂关系。 
  全文见附件

  1. 美台对中法建交的反应_1963_1964_翟强.pdf
  1. 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与中法建交
  2. 1月27日
  3. 中法建交谈判中关于台湾问题的“三项默契”——《周恩来总理谈话要点》形成考释
  4. 近20年海峡两岸关于中美建交前美台关系研究述评
  5.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历史文件:1979年“台湾撤军概述”
  6. 蒋介石最后是怎样离开大陆的?
  7. 台湾时期的胡适与蒋介石
  8.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关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