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当前2010年国际格局的样态和趋势?二是中美日关系应如何评估?
目前已经并将进一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两种国际格局:一种是传统的国际关系体系,即传统的国际格局。它是由国家、国家集团之间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国际关系结构及国际战略态势。另一种是非传统的国际格局。以“9·11事件”和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为标志出现的这种非传统格局是指,国家、国际集团与非国家、非政府行为体,甚至是个体行为之间形成的不对称的对立冲突。后者对一个国家,具体讲就是对美国甚至可能构成致命性安全威胁,包括“基地组织”在内实际上已经形成隐形的一极。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平民之中,宣布对美国这“一极”发动“圣战”,构成了冷战后比任何一个国家对美国更大的现实威胁。最近,“基地”组织宣称炸毁阿富汗政府大楼是他们干的。这不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或安全威胁,但是对传统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这种非传统格局的变化趋势是2010年和今后都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尽管经过了“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经过了金融海啸,美国作为“一极”走向衰落,“多元”力量不断走强,但是我认为目前“一极多元”世界格局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这是因为美国仍然是包括军事、经济、金融在内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多元力量还在发展,例如新兴国家和20国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世界经济的美欧日三极格局已经被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背景下,这种多元力量的发展,主流还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彼此对抗的。另外,尽管军备质量竞赛有加剧之势,但包括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与使用受到国际社会很大约束,核大国在裁减核武器,核扩散在国际上受到禁止。因此,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与美国并驾齐驱的综合意义上的“一极”。这种“一极多元”国际格局未来30年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世界格局有可能向谋求多元共存方向演变。维持威慑别国的核武库将成为制约本国经济的战略包袱。如果美国不能改变军事安全成本过高的国家发展模式,美国经济、金融实力还可能下滑,最终沦为类似前苏联那样拥有巨大军事优势的经济、金融、政治方面的泥足巨人。
其次,是大国关系层次,即大国格局。大国关系格局是世界格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大国关系格局看,目前美国仍然是“一超”——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再强,在综合国力方面还强不过美国。美国是“全能冠军”,其他国家多是单项冠军而已。
第三个是地区层次,即地区格局。目前地区格局出现了几种趋势:第一是多元并存的地区格局,表现在不同文明、文化方面,也表现在经济相互依存方面,以及区域合作机制方面。比如说东亚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同时并存。第二种是多元一体。多元一体是在多元并存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像欧盟的一体化趋势,以及东盟的发展、东盟-中国“10+1”取得的进展等。伴随“10+1”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10年有可能成为东亚多元并存走向多元一体格局的元年。第三种是两极对抗,甚至频频发生发生流血冲突。这种十分复杂的两极对抗在中东地区表现明显。美国和当地的伊斯兰穆斯林世界相互对立,具体表现为美国同伊朗及什叶派的深刻矛盾。而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又同巴勒斯坦的长期对抗,巴以两极对立又牵动中东全局。比如沙特等海湾国家是美国的盟国,与伊朗的什叶派形成相互对立的两极,而他们在共同对付以色列问题上又有共同点,内部关系非常复杂。也门和阿联酋相距不远,在经济上则是两极分化,所以这个地区是非常不稳定的,会出现局部两极对抗甚至是多极对抗。
国际格局走向相对多极平衡,有利于防止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导致局部战争,而冷战后多极化发展遇到曲折与局部战争爆发往往互为因果。冷战后,美国发动的四场高科技局部战争,都与美国“单极”无视“多元”国际力量的意志,造成局部地区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国际格局有关。然而,物极必反。国际力量多极化发展是历史的大趋势,而美国“单极”凸显很可能是苏联解体后出现的暂时现象。
面对国际格局演变的复杂性、流动性与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种宽容,应该谋求世界各国的共同安全与共同发展,提倡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多元共存,在此基础上推动实现地区一体化,各国彼此开放市场,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地区合作格局,在不断增强本国综合国力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和谐世界。
我认为,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在战略机遇期、成长期的过程中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成长烦恼;第二是成长的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不要以为我们发展这么快,就太平无事了。中国今年的GDP将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然而,“脱三进二”未必都是好事,烦恼和风险可能随之而来。烦恼就是别人可能总盯着你,那你说事。风险是,事物都不是直线发展的,事实上多极也好、多强也罢,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力量消长也是有可逆性的,也就是说多极化是有可逆性的。那么,大国在什么情况下由兴而衰呢?为什么会出现在和平条件下国力开始接近美国的大国却突然开始走下坡路呢?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战后迄今,美国曾经遇到过两次排名第二的大国挑战:一个是前苏联,一个是日本。前苏联是美国的对手,在经济规模大体相当于美国67%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事实并不是老二追老大就一定要超过它。恰恰相反,苏联最终反而和平解体了。第二个挑战者是日本。苏联解体后,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美贸易摩擦加剧,日本这个美国的盟国却成为美国敲打的主要对象。结果,日本在经济规模大体相当于美国近80%的时候,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于1994年曾经预测日本经济规模在2010年大体与美国并驾齐驱。但是,结果日本却从那时开始下滑,2009年GDP却跌倒不足美国的35%,元气大伤。
这两个案例说明什么呢?很值得思考。以前苏联为例,其体制本身的弊端和国家发展模式,必然被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日本战后“轻军备优先发展经济”的出口导向模式,在经济发展到鼎盛时期,受到美欧联手迫使日元升值,随后造成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与此同时,美国要求日本承担包括向海外派遣自卫队等更多的国际责任。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盲目追求政治大国发展模式的同时,逐步打破了国内企业的结构,削弱了传统的制造业和政府金融监管。结果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引起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家发展形态或者称之为国家发展模式的竞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条件下,正是不同国家模式的竞争悄悄地改变着国际格局的力量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