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十七年”电影的收获
发布时间: 2010-07-13    作者:李燕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6-30
  字体:(     ) 关闭窗口
   “十七年”时期(1949—1966)的中国电影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中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它取得了一些成就,也留下了诸多缺憾。新时期以来,随着第三代导演作为一个群体逐渐淡出影坛,以及第四、第五、第六代导演乃至更年轻一代影人的相继崛起,“十七年”电影也迅速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新世纪之初,一股所谓“红色经典”改编的风潮却使“十七年”电影再次引人关注,由此引发了很多争论,并推动着“十七年”电影的研究迈向深入。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洪宏博士选择了“十七年”电影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力图在关于“十七年”电影的诸多言说之中,开辟新的研究路径,发出自己的声音。其研究成果,就是专著《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中苏比较的研究视角,使这部著作在“十七年”电影研究中别具一格。

  全面、系统的中苏电影比较,大大拓宽了“十七年”电影研究的学术视野。新时期以来,“十七年”电影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主要致力于对“文革”期间受到错误批判的“十七年”影片和理论观点予以“平反”,意在恢复被“文革”扭曲了的“十七年”电影的本来面目;80年代中期以后,则侧重以新的方法和理论范式对“十七年”电影予以再评价,如对一些重点影片的重读和对“十七年”电影历史的重写,以及对电影史研究新观念的呼吁等等。但整体来看,这些研究大都缺乏一个相对宽广的世界电影视野,相当程度上忽视了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对“十七年”电影进行深入考察。尽管也有一些单篇论文和专题性研究涉及到中苏电影关系,但也大都较为零散和局部。而本书则是从历史、创作和理论等多层面、全方位对“十七年”中苏电影展开系统比较,有力地推进了“十七年”电影的学术研究。

  本书紧紧围绕中苏电影关系中的“影响-接受-创造”等问题展开论述,回答了中苏电影关系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对于“十七年”电影来说,比较研究并非只是简单对比中苏电影的异同,也不是仅仅梳理出“十七年”电影受到了哪些来自苏联的影响,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探寻“十七年”电影它为何会受到苏联影响、它又是怎样接受苏联电影的影响、以及它是如何把外来影响与民族现实需求和历史传统融合起来进行独特创造的,等等,这些问题才是中苏电影比较研究的重点所在。本书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使“十七年”电影比较研究具有切实的学术价值。

  本书对于“十七年”电影的价值评判有着明确的学术立场,即以现代性观念为价值坐标,从中苏电影以及“十七年”电影与世界电影思潮等多重视角中,对“十七年”电影的历史、美学和思想价值进行整体把握,既肯定了其所具有的某些现代思想价值和审美成就,同时也尖锐指出了它所存在的前现代、反现代特征,这为进一步深入认识和评价“十七年”电影提供了有益启示。

  总之,本书以其翔实的史料、扎实的论述和富有创见的思考,而成为中国电影特别是“十七年”电影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