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化建设
欧阳雪梅:“人民至上”——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发布时间: 2019-12-12    作者:欧阳雪梅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1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立场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中国成立后,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宗旨,确立和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建设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解决了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念。新中国70年来,文化建设为了人民,在工农大众中普及文化,鼓励创作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受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文化产品从短缺到丰富、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建设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建设为了人民

  近代以来,中国国弱民穷、文化设施落后,全社会文盲率为80%左右,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1]P1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艺要与群众相结合、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宣传教育工作就是要让群众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为落实这一文化理念奠定了基础。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2]P9新中国的文化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3]P221,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工农大众普及文化,培养“富有创造力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的建设者”[4],彻底打破了少数统治者和知识精英垄断文化的格局。党和政府实行“学校向工农开门”,大力发展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各地开展了识字扫盲运动和业余教育;广泛建设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剧场以及广播、电影设施,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新的文学、戏曲、电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广播、报纸、杂志等社会文化事业;实行文字改革,简化汉字,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等等,实现文化群众化、通俗化。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5]P29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并确立了“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6]P574以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基本路径。在国家财力物力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文化普及工作卓有成效。但随着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对文化领域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中文化发展遭遇了重大挫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和反思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调整文化政策,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重申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观点,着重解决文化产品短缺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逐步学会用经济杠杆,推动文化发展。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经验,引进介绍西方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有价值的著作;改革文化体制,调动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成改革开放初期文化领域的繁荣局面。发展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丰富文化的多样性,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工作的推动,文化产业进入“从自发到自觉”阶段。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将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7]P509,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政府重点支持和保障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改善文化民生;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为文化市场主体,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改变政府的统包统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的文化多样化发展,文化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不仅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而且个性化、形态多样的文化产品为亿万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8]。社会主义文艺,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也必须服务于人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强调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快文化立法,颁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为解决文化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到了“好不好,精不精”的发展阶段,为适应这种文化和旅游供给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也从数量追求,转到质量和品质的提升。

  二、文化建设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新中国诞生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为“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会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文艺工作者的大会师、大团结,全中国一切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进一步联系人民群众,广泛地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使人民的文艺运动大大发展起来”[9]P525是大会的目的。新中国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成立了文化机构,政务院设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辖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文化主管部门,各级政府设立相应的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文联、作协,以及美术、音乐、戏剧、电影、舞蹈等协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高等艺术院校、中等艺术学校,培养艺术人才,迅速建立起新中国文化建设队伍。文艺工作者满腔热情地深入工农兵、了解工农兵、表现工农兵,文艺创作掀起“写人民、为人民、服务于人民”的热潮;在扫盲等文化普及活动中,人民群众互教互帮,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凸显。

  改革开放后,鼓励和引导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进入图书发行出版领域,民营书业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996年,事业单位全面改革开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将“政事分开”放到首位,推动各类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转变为独立法人参与市场运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私人投资开办的非营利的文化机构参与文化建设,截至2004年底,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有3139个文化类的(数据来自民政部网站)。文化领域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01年8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提出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业务为主线创建新型的、跨行业的、跨地区的传媒和出版集团的改革意见”。2003年6月,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类改革”的思路成型,“政企分离”“政事分离”,政府不再直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原来单一的文化事业单位被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行单位和企业单位三种类型,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塑为文化市场主体;开放社会力量参加或自主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国家、社会、文化机构之间的多种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方式。多主体参与文化建设,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图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第三大电影生产国。[10]

  十八大以来,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方式推动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已经开始试点。比如,上海建成运行的216家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超过90%委托企业、社会组织、群众文艺团队等参与运行。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全国已成立各类文化志愿服务团队6700多支,文化志愿者人数突破百万。[11]公共文化服务正朝着服务主体多元、服务方式多样的方向前进。伴随互联网数字技术发展,文化创作的方式创新,技术进步推动媒介更迭,数字文化产业兴起,文化创作的主体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4.32亿,占网民总数的52.1%。网络文学作品总量超过2400万部,其中签约作品近130万部,2018年新增签约作品24万部。国内重点网络文学网站签约作者达61万,并有上千万作者参与创作。[12]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被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据海外数据机构Statista的统计,2018年中国已经位列全球互联网文化娱乐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从游戏领域来看,民营中小微文化企业及个体创作者作用明显,推出了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游戏作品。

  三、以文化人,立德树人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13]P1505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组织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经典著作,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1950年5月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亲自审定收录的文章,并为某些文章写了题解和注释。为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在《人民日报》和《学习》《新建设》杂志组织刊登大量的理论普及文章,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1951年初,《人民日报》重新发表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为“两论”编写深入浅出的解说。新文化建设一开始进行自我改造,就是用新思想把头脑里的旧思想“挤掉”。自我改造的途径和方法是读书学习,批评和自我批评。人人都是自我改造的主体,首先是领导干部要过“思想关”,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座右铭。因为“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不落伍,跟得上时代,时时前进”。[14]P423其次是“担负起教育别人的角色”[15]P405的文化创造和传播主体的知识分子,先受教育,进行价值观、世界观的更新和改造,进行一场意识形态革命。[15]P406-407思想改造运动从教育界开始,随后推进到文艺界、学术界和整个知识界。青年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作为分析社会的方法论,在文化领域得到迅速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理念,得到知识分子普遍的认同。冯友兰说:“在我们社会里,我们底道德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仅仅在三年之内,已成为普通人的实践的目标。”[16]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教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如宣传工作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方法,用人民的语言,很有说服力地去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情况的统一”[17]P199。迄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出版成果丰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二版)出齐;《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出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文集或选集及时大量出版,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著作及时大量出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出了积极贡献,凝聚了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

  中国历来重视以德润心,新中国发扬了这一传统。新中国一成立,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全体国民的公德[2]P9,表彰劳动模范,讴歌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教育方针上,1957年毛泽东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8]P226。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的事迹广为传颂,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P204。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20]P2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1]P12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与之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重要任务,建设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世纪之交,中共中央确立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2007年开始,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由普通百姓通过投票的形式选出全国道德模范,平均每两年评选一次,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型,实现“人民选人民”。迄今,已评选了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第七届有张富清等58位同志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张佳鑫等257位同志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谋划部署,更加注重以高尚的精神教育人、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以丰润的道德滋养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就,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为全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等庆典活动中,都组织各界先进模范人物代表参加观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尊崇模范、学习模范,不仅形成一种鲜明的价值取向,更成为一项持续的自觉行动,激发亿万中华儿女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重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新中国初期,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讴歌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英雄模范和歌颂新社会大公无私的道德风尚,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文艺的主潮,鼓舞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邓小平强调“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但“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22]P255-256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23]P132,文化产品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4]P85,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倡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在人民群众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5]P125;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从1992年开始,中共中央宣传部设立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五个一”是指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即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片)、一篇或一部有创见有说服力的理论文章。从1995年起,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广播剧也被列入评选范围。]奖,评选出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发挥了引导和示范作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26]P572成为文化发展的方针,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有大批精品问世,主题出版、精品创作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精神食粮,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许多文艺作品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如长篇小说《红岩》《红旗谱》《创业史》《暴风骤雨》《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电影《红色娘子军》、话剧《茶馆》、京剧《穆桂英挂帅》、豫剧《朝阳沟》以及油画《开国大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一批佳作成为经典流传;路遥写作的反映普通人奋斗史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首版于1986年,今天依然高居畅销书榜首,并被列入高中生必读书目,在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借阅记录中名列前五。新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始终保持了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团结奋斗、改革创新的文化主旋律,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重要支撑。

  四、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新中国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文化普及于人民大众,到改革文化体制丰富文化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再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文化发展质量,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不断增加文化事业经费,文化服务体系从无到有、服务内容由少变多,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当年增加到4.44亿元,到2018年达928.33亿元。1979—2018年,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4.3%。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文化馆站896个,博物馆21个。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为1949年的57.7倍,为1978年的2.6倍;文化馆站44464个,为1949年的49.6倍,为1978年的9.7倍;博物馆4918个,为1949年的234.2倍,为1978年的14.1倍。[27]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如今已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从2004年起,全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逐步实行优惠或者免费开放。从2008年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2007年以前艺术表演团体为文化部门系统内部数据,之后含非文化部门单位。1978年、1990年文化站数据未包含其他部门所属乡镇综合文化站。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299页。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光明日报》2018年3月1日第13版。

  二是文化供给极大丰富。2018年,全国有580余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约50万种、总印数100亿册,分别是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出版期刊10139种、总印数22.9亿册,分别是1950年的34.4倍和57.3倍。[28]报纸品种1871种、总印数337.3亿份,分别为1978年的10.1倍和2.6倍,为1950年的4.9倍和42.2倍。电子出版业起步于1993年,到2018年全国电子出版物8403种,发行量2.6亿张。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7123个,为1978年的5.4倍,为1949年的17.1倍;艺术表演场馆1236个,为1978年的1.1倍,为1949年的1.4倍。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41.6万人、演出312万场次、全年演出收入152.3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72.0%、131.5%和137.4%,演艺市场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9.8亿元,比2012年增长1.9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19.6%;电影院线拥有银幕60079块,比2012年增长3.6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28.9%,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从以前的传统媒体发展到今天具有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传播新格局。2018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94%和99.25%满足了受众对节目形态多样化的需求。[27]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发展过多依靠地方财政与资源,导致文化发展在地区和城乡间严重不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重点加强农村尤其是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助,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尝试以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重塑现代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截至2018年底,高寒的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1%和98.2%。基本实现市(地)有图书馆、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有文化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有文化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室”。[29]2018年,各类文艺院团赴农村演出178.82万场,农村观众达7.79亿人次;政府采购公益演出达16.1万场,观众1.3亿人次。[11]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着力解决文化领域在内容、技术、业态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制造、建筑、农业、健康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中的泛娱乐化问题,强化文化产业不仅担负着文化创新的重任,而且还应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渠道,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奉献给人民。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300-30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光明日报》2018年3月1日第13版。

  三是文化消费稳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数量不断增加,文化生活成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支撑。2018年,文盲率下降到4.08%,高等教育在学毛入学率达48.1%,接近普及。文化水平提升促进文化消费增长。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27元,比2013年增长43.4%,2014-2018年年均增长7.5%,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分城乡看,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71元,比2013年增长34.3%,年均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80元,比2013年增长60.0%,年均增长9.9%。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8年的4.5∶1。[27]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快速发展,2018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7%。[30]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70年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不断从理论和实践回应了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推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高质量的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的培育,必将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日]浅井加叶子.当代中国扫盲考察[M].王国勋、刘岳斌,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J].人民教育(创刊号),1950(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张玉玲.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N].光明日报,2011-03-01.

  [11]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共文化服务: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N].光明日报,2019-09-09.

  [1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EB/OL].http://www.sohu.com/a/335583901_211393.

  [1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6]冯友兰.对于三年来新社会的几点认识[N].人民日报,1952-10-0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8]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5]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9-03-19.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7]国家统计局.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7/25/content_5415076.htm.

  [28]启雯,刘颖.触摸国民70年阅读轨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9-07.

  [2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N].光明日报,2019-03-28.

  [30]王莹.2018年全国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EB/OL].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9-02/13/c_1210058734.htm.

  作者系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现代人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