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 2019-12-02    作者:贾楠    来源:国史网 2019-07-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1]红色旅游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伴随中国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主题旅游,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重意义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一项新创造。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革命纪念遗址的修缮与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红色经典景区的建设,红色旅游与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价值的发挥相适应,与革命传统教育和老区脱贫致富相结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对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旅游进行历史考察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现有成果对于红色旅游发展的阶段划分通常照搬当代中国史的分期,甚少依据其自身发展特征和内在逻辑进行独立划分。本文将红色旅游的发展置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力求全面梳理红色旅游的发展脉络,以期推进这一研究的深入。

  萌芽阶段:革命传统旅游彰显红色内涵(1978~1998年)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旅游业因在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

  1978年1月,邓小平同余秋里、方毅、谷牧、康世恩谈经济建设方针问题时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2]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指出:“要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3]这些指示为新时期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81年,国务院重新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分级管理”。1982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与中国国际旅行总社实行局、社分开,调整机构设置,以加强对外联系、接待工作的管理。8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国家旅游局,作为国家管理全国旅游事业的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全国旅游工作;中国国际旅行总社统一经营外国旅游者来华旅游的业务,实行企业化管理。[4]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适应了发展需要,使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显著,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外汇收入”。[5]“旅游事业正式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标志着中国旅游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p.46)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一些特色主题旅游形式的出现,其中就包括革命传统旅游[本文的“革命传统旅游”特指以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要依托,以传播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主题旅游形式,可视为红色旅游的萌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1981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的任务。基于此,1982~1996年,国务院陆续公布了第二批到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众多近现代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第二批公布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10处,第三批公布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41处,第四批公布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50处。具体名单参见《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uoqing/2014-07/21/content_2721159.htm;《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uoqing/2014-07/21/content_2721163.htm;《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uoqing/2014-07/21/content_2721166.htm,2018年10月10日。]。1994年8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各地印发了由中央宣传部(以下简称中宣部)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7]

  1997年6月,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8]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的教育价值,提升了革命老区的影响和革命纪念地的知名度,推动了全国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同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9]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革命文化传承、弘扬了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注入了内涵,也指明了革命传统旅游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老区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改善。为了尽快扭转这一局面,江西革命老区提出了“三年解决温饱,五年摆脱贫困,力争赶上全省经济发展的中等水平”[10]的奋斗目标。之后,一些革命纪念地依托革命老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修缮后的革命纪念遗址以及独特的革命文化,开始由专门的政治接待转为旅游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革命老区的经济收入。而且自1986年开始,国家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中划拨专款用于促进延安、韶山、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及革命纪念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11]在传播革命文化的同时,革命传统旅游逐渐从以政治引导为主转变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

  旅游业的发展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以及革命老区发展经济的迫切性都为开展红色旅游创造了条件。此阶段的革命传统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红色旅游概念并未正式提出,而是以革命传统旅游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教育为根本目的;二是发展革命传统旅游的经验尚浅,缺乏整体规划和制度引领;三是革命老区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由此,革命传统旅游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政治、外事接待为主,开始向促进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向转变。

  初步发展阶段:红色旅游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999~2010年)

  世纪之交,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12]地区发展差异较为明显,尤其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造成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为了继续加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3]这使人们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14]经济发展需要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正式提出红色旅游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一)1999~2003年:红色旅游的提出和教育基地助推红色旅游

  2000年前后,一些革命老区相继推出有关革命传统教育的文化旅游活动。1999年,“为积极保护和充分利用革命文物,把瑞金建设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名城,瑞金市发出了开展‘修旧址、建基地、学传统’活动的倡议,得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团中央、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在瑞金建立了‘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30余个教育基地”。“瑞金市还成功推出了‘红色之旅’活动,邀请全国大中小学生到瑞金‘访共和国摇篮,寻共和国之根’,组织旅游者喝红井水、登长征第一山、走长征第一桥、观红军纪念塔等”。[15]红色旅游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在专题报道中,成为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赋予了旅游以深刻的内涵与新的意义。

  红色旅游提出后,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一特色主题旅游形式,采取了诸多措施引导其发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活动也日益增多。2001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在成都召开,“江西省代表团首次以整体特装的形式布置展台,利用建党80周年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70周年之机,推出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和‘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红色文化旅游线’”等,[16]2001年6月,中宣部“公布了以反映党的光辉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7]2002年8月,首届“中国老区旅游扶贫论坛暨老区百县旅游资源推介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革命老区和旅游单位的150多位代表共同发出倡议,在全国开展创建‘红色旅游百强县’系列活动,强化‘红色旅游’主题概念,创建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中国红色旅游先进县’和‘中国红色旅游强县’,并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走进老区、认识老区、关注和支持老区”。[18]在此期间,国家继续拨专款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旅游业,支持革命老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的红色旅游活动,在传播革命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发展机遇。

  (二)2004~2010年:《纲要》引领,重大举措利国利民

  2004年,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红色旅游资源大省江西率先发起,上海、北京、福建、河北、广东、陕西六省市参与,订立了共同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宣言》倡导各省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宣言》谋划将上海—南昌—井冈山—瑞金—长汀—高州—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等红色革命故地连接成一条红色旅游概念线路,在不同地区、不同市场,整体或区段进行联合宣传促销,全力提升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19]在各省市的联合推广下,红色旅游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同年,为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今后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个‘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20]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建立意味着红色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向着规模化、体系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为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二○○四——二○一○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一期《纲要》),指出:“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同时,一期《纲要》提出了发展目标:2004~2007年参加红色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要达到15%左右,2008~2010年要达到18%左右,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使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展示和宣讲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使其成为带动革命老区发展的优势产业等。[21]一期《纲要》的颁布实施,为红色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红色旅游开始有了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和指导,标志着红色旅游步入初步发展阶段。一期《纲要》颁布后,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意义、作用等也有了新的认识:“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2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一期《纲要》,国家旅游局把2005年确立为“红色旅游年”。各地也有计划地开展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红色旅游活动,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爱国感情、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2月,在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张希钦表示:“国家旅游局将进一步提高对红色旅游的认识,实现红色旅游从‘旅游扶贫开发工程’向‘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工程’的转变,从旅游产业的‘跟进工程’向‘领跑工程’的转变。”[22]这既是对一期《纲要》的深刻解读,同时也确定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方向。此后,国家旅游局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国家旅游局和铁道部结合红色旅游发展的需求,“在2006年推出‘沿着辉煌的足迹’——全国85列红色旅游专列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活动”,将红色旅游与重大节庆、交通运输结合起来。“在铁路运力紧张、暑期客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铁道部对红色旅游专列开行给予精心安排和重点组织。据统计,2006年共开行红色旅游专列231列,共运送游客16.4万人次”。[23]

  2007年,据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统计,“‘五一’黄金周期间,井冈山、韶山、延安等8个红色旅游城市共接待游客345.9万人次,同比增长15.7%;旅游总收入13.88亿元,同比增长23.7%”。[24]这说明,参加红色旅游人数的增速已经超过一期《纲要》提出的15%左右的增长目标。

  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25]此前红色旅游景区只是向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免费开放。全部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后,红色旅游的影响也随着红色旅游受众人群的扩大而进一步增强。

  随着红色旅游的日渐升温,游客已不满足于单纯游览。比如,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2009年4月,“贵州省贵阳市旅游局和息烽县结合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息烽集中营革命纪念馆推出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向烈士献一束花和让游客参与学打草鞋、吃一顿革命传统教育饭、走一程革命传统教育路、做一件革命传统教育事等系列体验式红色旅游活动”,[26]寓教于游,使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实践深度上有所突破。

  自一期《纲要》出台以及红色旅游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我国掀起红色旅游的热潮。至2010年初,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数和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均已超过了既定目标。“6年来,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已接近10亿人次,综合收入已接近4000亿元。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创A工作、红色旅游规划和红色旅游人才培训等各项工作均进展顺利”。[27]

  2004~2010年,红色旅游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中央重视,政府主导,以一期《纲要》为引领,整体规划、统筹发展,重在建设和宣传红色旅游,各地根据自身资源发展有特色的红色旅游;二是红色旅游不仅在地域上有所扩展,而且还开发出体验式红色旅游,为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方式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三是红色旅游的发展开始由注重经济效益为主逐渐转向经济、文化、社会三个方面同步发展。由此,红色旅游的发展初具规模,渐成体系,构架基本形成。

  综合发展阶段:红色旅游注重提升发展质量(2011~2015年)

  通过一期《纲要》的实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重点景区设施和环境面貌全面优化,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配套服务更加健全。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设专节论述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28]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9]。红色旅游的建设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内容,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红色旅游的积极性和满意度都得到显著提升,这为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二期《纲要》),提出了“到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突破8亿人次,年均增长15%,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比例提高到四分之一;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0%;累计新增直接就业50万人、间接就业200万人”的发展目标,并强调“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必须突出强调其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红色旅游作为经济工程、富民工程,其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吸纳群众参与,才能保持长久生机与活力,不断向前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并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产业化发展方向,推动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提升发展质量”。[30]二期《纲要》实施后的5年间,各地区在实践中注重发挥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同时注重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使红色旅游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红色旅游迎来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新阶段。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2011年5月,“由中宣部宣教局、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团中央宣传部、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共同组织的‘寻访革命足迹、弘扬民族精神’网上红色旅游活动”拉开帷幕。[31]这是红色旅游第一次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展活动,标志着红色旅游发展新的里程碑。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积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开发出新的发展模式。6月,“由国家旅游局及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全国红色旅游景区迎接建党90周年活动月正式启动”。[32]这就在不断丰富红色旅游内容的同时,积极创新形式;不仅扩大了红色旅游的受众群体,而且有效传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突出社会效益。

  在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结合‘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许多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课堂,红色旅游在推进党的建设和资政育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3]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按照《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总体建设方案》的部署,“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2亿元,用于82个经典景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财政部通过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红色旅游有关项目”,“安排400万元用于中国红色旅游多媒体宣传推广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前期建设”。[33]这说明,党和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不仅帮助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而且加快了新时代红色旅游的信息化、多元化建设。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34]这一文件的出台,有力推动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彰显了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

  2014年,中国红色旅游正式走出国门,开辟新的发展途径。7月14日,国家旅游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为进一步深化中俄旅游年活动成果,加强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我国‘千人团赴俄红色旅游’项目”正式启动。[35]由此,红色旅游开启了国际化步伐。据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2014年的抽样调查显示,“80%的游客对红色旅游十分向往,寻求精神洗礼成为主要动机”;“91%的游客认为红色旅游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好形式”。[36]内外联动,群众参与红色旅游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红色旅游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效益进一步彰显。

  据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全年接待游客预计达到9.07亿人次,同比增长15.39%,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4;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2264.78亿元,同比增长14.06%;直接就业130.6万人,间接就业510万人,同比增长6.7%和10.87%。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占国内旅游总人次比重、综合收入、就业人数,提前一年实现了二期规划[即《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33](pp.95~96)

  2014~2015年,红色旅游综合发展势头强劲,其主要特点有:一是随着红色旅游热度不断升高,在二期《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统领下,各地重在提高红色旅游发展质量,增强红色旅游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二是继续在地域的广度上拓展,红色旅游开启了国际化发展之路,在形式上还出现了网上红色旅游,为红色旅游向纵深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三是红色旅游的发展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与文化教育、数字信息建设和国际政治互信交融的过程中,综合效益得到体现。由此,红色旅游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

  全面发展阶段:红色旅游发展强调深化内涵(2016年至今)

  红色旅游自提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成为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37]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三期《纲要》),这“是‘十三五’时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总体部署”,三期《纲要》“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脱贫攻坚作用,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发展”。[38]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社会工程和生态工程,更加注重综合效益,并在发展过程中着力提升教育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脱贫攻坚、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红色旅游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效益方面,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老区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优先支持老区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补助资金进一步向老区倾斜。加大跨区域旅游合作力度,重点打造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加强旅游品牌推介,着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节庆活动。加强老区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建设维护,有计划抢救影响力大、损毁严重的重要革命遗址。支持老区因地制宜开展‘互联网+’试点。积极发展适合老区的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39]指导意见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曾指出:“关于发展红色旅游,指导思想要正确,旅游设施建设要同红色纪念设施相得益彰,要接红色纪念的地气,改善人民生活。”[40]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红色旅游在脱贫富民方面的内容要更加全面、发挥作用的方式应更加具体;另一方面,要对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推广方式进行全面创新,使红色旅游这一带有历史特色的旅游形式适应信息革命大潮,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

  在社会效益方面,2016年3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围绕满足红色旅游、老区旅游、边疆旅游、家庭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森林、工业、体育等特色旅游需要,5月起,还将增开多趟前往旅游城市、景点的旅客列车,并铺画旅游专列运行线60余条”。[41]以铁路作为媒介,红色旅游与其他主题旅游形式日渐交融,更加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9月,由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在福建长汀启动,老革命后代、模范代表、红色旅游企业代表等千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42]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红色旅游景区的知名度,而且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融合发展。

  2017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期总体建设方案》,方案强调:“重点加强红色旅游活动所必需的旅游公路、景区内的步行道、露天停车场、供电线路、供排水线路、旅游厕所、消防安防设施、垃圾污水收集设施、展陈场馆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必要的环境整治”。《建设方案》的实施,为红色旅游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条件。“到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和纪念设施将得到有效保护,群众参与积极性、满意度显著提高,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将更好发挥红色旅游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和脱贫富民作用”。[43]

  在政治意义方面,2017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会晤,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指出,在两国的人文交流中,要“促进旅游活动,进一步扩大双向旅游交流规模,完善市场规则,推动旅游交流便利化,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丰富服务种类,推动历史和红色旅游合作深入开展”。[44]红色旅游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纽带,让各国人民越走越近。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11月16日在上海开幕,“交易会专门设立2018中国特色旅游展品、全域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展区,并举办文化旅游推介会、冬季旅游推介暨北国冰雪主题推介等一系列专题活动”。[45]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红色旅游在致力于国际合作、加强双边及多边关系、深化政治互信和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在生态效益方面,各地在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的同时,以“红色”和“绿色”复合发展的模式,为大力发展“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事业[46]做出了有益探索。例如,2018年1月20日,“不忘初心·美丽瑞金”主题公园项目洽谈会召开,主题公园项目是“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相融合的多元产业[47]。河北唐山丰润区的冀东革命老区——潘家峪村,“本着‘一红一绿促发展’的原则,全力打造北部传统文化区,南部红色发展区以及东部生态养老区”,依托自身资源,潘家峪村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48]全国各地以“突出红色,彰显绿色”为特色和发展方向,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互依托,在推动环境治理、倡导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充分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在文化建设方面,一方面,教育作用是红色旅游最基本的功能,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9]红色旅游寓教于游,是对红色文化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更是颂扬革命精神的大讲堂。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各种以传播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旅游和活动成为红色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统计,“目前全国革命专题博物馆和纪念馆808家,与近现代重要革命直接相关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可移动文物49万件套。我国登记革命旧址、遗址333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7处;抗战文物3000多处,长征文物1600多处”。[50]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是新时代做好红色旅游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文化建设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对于发展红色旅游,习近平强调指出:“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同时,他还要求把握好两个概念:“红色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概念。发展红色旅游,是另一个概念。两方面要统筹。”[40]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在参观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时强调:“可以通过传统教育带动旅游业,但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只有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才能使人们真正受到教育。”[40]新时代,对于“红色旅游应如何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的关键问题,习近平给予了精准定位,指引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方向。

  2016年以来,红色旅游发展迅猛。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我国“有121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被纳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81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突破8亿人次”。[50]这一阶段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与“互联网+”、生态发展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落实红色旅游铁路线、国际发展常态化的创新发展渠道。二是深化内涵式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探索回归本质,强调其发展不失掉“底色”。三是红色旅游的发展高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加注重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综合作用,突出强调教育价值和脱贫攻坚价值,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红色旅游的发展已经步入全面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发展规划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相协调;在发展方向上,红色旅游始终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统筹兼顾,结合不同阶段发展需要,其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得到广泛传播,红色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重点突出其教育价值和脱贫攻坚价值的发展目标逐步实现。

  [参引文献]

  [1]《“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6/content_5152993.htm,2018年12月7日。

  [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页。

  [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4]《当代中国的旅游业》,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442、443页。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0页。

  [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46页。

  [7]《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日报》1994年9月6日。

  [8]《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人民日报》1997年6月11日。

  [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0]高新庆:《“老区要治穷,老区要振兴”——来自江西革命老区全国人大代表的心愿》,《人民日报》1986年3月30日。

  [11]刘红梅:《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井冈山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9页。

  [1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0页。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1页。

  [15]瑞轩、谢国明:《修旧址建基地学传统 瑞金推出“红色旅游”》,《人民日报》1999年7月19日。

  [16]《中国旅游年鉴·2002》,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17]《中宣部公布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人民日报》2001年6月12日。

  [18]陈弘仁:《“中国老区旅游扶贫论坛”倡议 开展创建“红色旅游百强县”活动》,《人民日报》2002年8月6日。

  [19]王忠武等:《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推动红色旅游大潮》,《人民日报》2004年5月21日。

  [20]《“红色旅游”工程将正式启动 力争十年后年接待游客三亿人次》,《人民日报》2004年8月12日。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06、509~510页。

  [22]许志峰:《因地制宜 统筹协调 多方参与 我国将加快发展红色旅游业》,《人民日报》2005年2月23日。

  [23]钱春弦:《红色专列连结红色景点 我国红色旅游发展进入“大提速”阶段》,《人民日报》2007年5月22日。

  [24]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7》,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25]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08》,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26]刘龙:《让爱国主义焕发时代光芒——息烽集中营革命纪念馆推出“体验式红色旅游”》,《人民日报》2009年4月27日。

  [27]崔鹏:《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实施6年来 全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近4000亿元 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均提前实现目标》,《人民日报》2010年2月22日。

  [2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2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30]《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2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464~465页。

  [31]白瀛:《寻访革命足迹 弘扬民族精神 网上红色旅游将启动》,《人民日报》2011年5月14日。

  [32]崔鹏:《全国红色旅游活动月启动》,《人民日报》2011年6月24日。

  [33]《中国旅游年鉴·2014》上,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年版,第66页。

  [3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4日。

  [35]王珂:《千人团赴俄红色旅游项目启动》,《人民日报》2014年7月15日。

  [36]《中国旅游年鉴·2015》上,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版,第96页。

  [37]戴斌:《红色旅游的大数据与小故事》,《中国旅游报》2017年5月12日。

  [38]《宣传贯彻〈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电视电话会议在京顺利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http://www.ndrc.gov.cn/xwzx/xwfb/201703/t20170331_843241.html,2017年3月31日。

  [39]《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人民日报》2016年2月2日。

  [40]习近平:《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6/07/23/ARTIEO5lVEhgXqA3cdoLefMt160723.shtml,2016年7月23日。

  [41]陆娅楠:《铁路将迎近十年最大规模调图》,《人民日报》2016年3月17日。

  [42]钟自炜:《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人民日报》2016年9月7日。

  [43]《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期总体建设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http://zys.ndrc.gov.cn/xwfb/201711/t20171117_867237.html,2017年11月17日。

  [44]《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17年7月5日。

  [45]王珂:《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上海举办》,《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3日。

  [46]《“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纪念毛主席诞辰124周年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座谈会暨PEOP品牌发布会在京召开》,中红网,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HStop/2017/12/171231184834HJFHBI5BEH55F3JBJ67D.html,2017年12月28日。

  [47]《“不忘初心·美丽瑞金”主题公园项目洽谈会举行打造“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全产业链》,中国瑞金网,http://www.chinarjw.com/n5/n44/c20873/content.html,2018年1月22日。

  [48]《红色文化+绿色生态 助力乡村振兴——丰润区潘家峪村》,中国农村网,http://journal.crnews.net/zgcz/2018n/d5q/97379_20180605033322.html,2018年6月5日。

  [49]《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2014年8月21日。

  [50]王珂:《我国登记革命旧址、遗址达33315处》,《人民日报》2018年7月31日。

  [作者简介]贾楠,硕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102488。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4期。

  [责任编辑:叶张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