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学术史
2009年历史学发展状况:60年回顾是焦点
发布时间: 2010-01-13    作者:张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1-13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9年,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历史学各研究领域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就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焦点。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新中国史学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设、十年“文革”的劫难、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拨乱反正、90年代以来的健康发展,一步步走向新的阶段。对新中国史学60年的回顾和总结,不仅全面展现了新中国史学的发展面貌,也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中国史学进一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史征程,加强国史教育和国史研究,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也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国史教育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系及重大意义被主流媒体反复提及。与之相应的,是国史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年卷至1955年卷共7册在2009年出版面世。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方面的大事,均在编写之列。各卷叙事,由纲文、目文、文献、图片和注释五个部分共同完成,以精确、精炼和精彩为编纂标准。作为编年史性质的国史资料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史学翔实和信实传统的基础上,朝着国史研究和编纂的创新之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此外,金冲及著4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也在今年出版。这部100余万字的著作以“二十世纪”的100年为时间线索,在阐述近代中国这关键的1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写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历史评价观点。“一部20世纪中国史,始终贯穿的鲜明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它必须分两步走:后者是人们憧憬和奋斗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这是《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对这段历史的论断。

  近年来的“国学热”随着今年11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立而持续升温,已有多所高校成立了“国学”研究机构,与“国学”相关的各种活动也层出不穷。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国学热”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一种文化现象的确令人深思。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经史子集中所涵盖的诸项专门学问进行研究,甚或做挽救式的整理,当然是必要的;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向世界文化丛林展现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及其具有生命力的长久价值,也是当下亟待进行的文化系统工程。对于“国学”在当今时代之意义以及“国学”的内涵、价值等范畴之界定,仍需全面深入地研究讨论。

  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因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长期以来备受学界重视。由于新的考古发现、新的理论观点以及新的分析视角与方法的不断涌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2009年更趋深入,其影响也更为广泛。9月,国家文物局、科技部、财政部和文化部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受到了中外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关注。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学术会议,从世界史的角度,以“古代国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何兹全、张光直、童恩正、王震中、谢维扬、王巍、沈长云、王晖等学者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的观点都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家之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必将仍呈方兴未艾之势。

  早已成为国际性显学的简帛学在不断传来令人振奋的新发现之消息的同时,随着简文内容不断地被公之于众,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2007年和2008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清华大学分别收藏了两批流失海外的秦简和战国简,各2000余枚。2009年初,北京大学收藏了一批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这些珍贵材料的内容因涉及传统文化的经史类先秦典籍文献而更显其无法估量的学术价值。清华简中一篇《尚书》体裁的简书《保训》已于今年公布,学术界反映强烈。相信通过对这些新发现材料的释读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

  2009年中国史学在学科建设、研究成果、材料发现、理论探索等各个方面的进展,无不令人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前景充满憧憬与期待。

  2009年,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历史学各研究领域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就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焦点。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新中国史学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设、十年“文革”的劫难、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拨乱反正、90年代以来的健康发展,一步步走向新的阶段。对新中国史学60年的回顾和总结,不仅全面展现了新中国史学的发展面貌,也集中反映了人们对中国史学进一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史征程,加强国史教育和国史研究,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也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国史教育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系及重大意义被主流媒体反复提及。与之相应的,是国史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年卷至1955年卷共7册在2009年出版面世。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方面的大事,均在编写之列。各卷叙事,由纲文、目文、文献、图片和注释五个部分共同完成,以精确、精炼和精彩为编纂标准。作为编年史性质的国史资料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在继承和发扬中国史学翔实和信实传统的基础上,朝着国史研究和编纂的创新之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此外,金冲及著4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也在今年出版。这部100余万字的著作以“二十世纪”的100年为时间线索,在阐述近代中国这关键的1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写出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历史评价观点。“一部20世纪中国史,始终贯穿的鲜明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它必须分两步走:后者是人们憧憬和奋斗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这是《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对这段历史的论断。

  近年来的“国学热”随着今年11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立而持续升温,已有多所高校成立了“国学”研究机构,与“国学”相关的各种活动也层出不穷。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国学热”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一种文化现象的确令人深思。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经史子集中所涵盖的诸项专门学问进行研究,甚或做挽救式的整理,当然是必要的;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向世界文化丛林展现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及其具有生命力的长久价值,也是当下亟待进行的文化系统工程。对于“国学”在当今时代之意义以及“国学”的内涵、价值等范畴之界定,仍需全面深入地研究讨论。

  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因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长期以来备受学界重视。由于新的考古发现、新的理论观点以及新的分析视角与方法的不断涌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2009年更趋深入,其影响也更为广泛。9月,国家文物局、科技部、财政部和文化部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受到了中外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关注。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学术会议,从世界史的角度,以“古代国家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何兹全、张光直、童恩正、王震中、谢维扬、王巍、沈长云、王晖等学者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问题的观点都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家之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必将仍呈方兴未艾之势。

  早已成为国际性显学的简帛学在不断传来令人振奋的新发现之消息的同时,随着简文内容不断地被公之于众,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2007年和2008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清华大学分别收藏了两批流失海外的秦简和战国简,各2000余枚。2009年初,北京大学收藏了一批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这些珍贵材料的内容因涉及传统文化的经史类先秦典籍文献而更显其无法估量的学术价值。清华简中一篇《尚书》体裁的简书《保训》已于今年公布,学术界反映强烈。相信通过对这些新发现材料的释读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

  2009年中国史学在学科建设、研究成果、材料发现、理论探索等各个方面的进展,无不令人对中国史学发展的前景充满憧憬与期待。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 历史学在新时代应更好发挥社会功能
    2.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地位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史学的理论研究与徽学研究
    4. 历史学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 历史学的研究方向与范式——曹树基教授访谈
    6. 关于《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的几点想法
    7. 第五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济南召开 绘制文明成长的时空坐标
    8. 问题探索与学科融通
    9. 历史学的学科设置调整中
    10. 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