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科技史
弘扬航天精神 创造航天奇迹
发布时间: 2011-01-17    作者:曹红艳 唐振宇 张骁霞    来源:《经济日报》 2011-01-11
  字体:(     ) 关闭窗口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40年建功祖国航天事业纪实

图为火箭发射前,科研人员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测试工作。   

  2010年12月18日凌晨,记者站在大凉山深处安宁河边的山腰上,目送我国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飞向天际。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成功将61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40年来,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发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西昌航天精神,谱写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首次发射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卫星……

  大凉山托起中国航天梦

  创建于1970年12月29日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与酒泉、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并列的我国3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承担着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航天任务。

  40年前,第一批开拓者们从大西北茫茫戈壁,来到川西南大凉山峡谷中,在荆棘丛生、乱石遍地的深山沟里,摆开了征服太空的战场。“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宁河边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野菜盐巴下干粮”是初期建设者们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老一辈创业者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让一项项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1980年,一座技术先进、设施齐全的航天城,在荒山野岭中悄然屹立。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奔向太空。从此,这里成为创造中国航天奇迹的地方:

  1986年2月1日,长征三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人从此告别了只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

  1990年4月7日,我国首颗国际商业卫星“亚洲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亚洲第一个步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

  2000年到2003年,3颗“北斗”导航卫星先后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8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成功发射,填补我国航天测控领域的空白,卫星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中首次使用,使飞船的测控覆盖率由原来的12%提高到60%左右。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新的卫星测试厂房、测发远控楼和西昌指控大厅拔地而起,2号、3号发射工位进行大规模改造,建成覆盖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和技术勤务保障等5大系统的C3I系统,试验任务IP专网网速达到万兆并覆盖所有参试岗位,中心信息化建设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特别是我国探月工程的启动,使中心成为中国航天的“探月港”。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翩翩飞出大凉山,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送去中国人民的问候。由于成功采用“零窗口”发射,使“嫦娥一号”节省了120公斤燃料,保证其在轨运行时间延长4个月,完成大量拓展性试验探测任务后实现可控撞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