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科技史
“奔向梦的起点”——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直击
发布时间: 2010-10-02    作者:李清华 白瑞雪等    来源:新华社 2010-10-02
  字体:(     ) 关闭窗口

奔向梦的起点——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直击

  多么熟悉的数字——“5、4、3、2、1,点火!”

  多么熟悉的声音——轰鸣骤响的一瞬间,只闻鸟语的大凉山成了天地共鸣的音箱,任那世上最壮观的乐器把最激越的旋律奏响。

  多么熟悉的场景——橘红色火焰映亮了青山,火箭乘着烈火乘着风扶摇而上,把薄雾撕开,把云朵撕开,把天幕撕开……

  在几乎难以察觉的零星细雨中,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从西昌卫星发射场二号塔架起飞。

  3年前,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是以这样的姿态升空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送往太空的所有“使者”也是以这样的姿态升空的。但,在航天人眼里,每次发射都是那样新鲜。

  自从2008年2月探月二期工程立项以来,参与嫦娥二号任务的科研人员,谁未曾畅想过这美妙的一刻?

  从嫦娥一号的备份星改造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以新的身份完成了产品和技术测试;因其更大的推力,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后即接受全新的探月使命,走过了研制、生产、总装、测试的长路;测控系统、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系统同样进行了相关设备设施的改进。

  当任务五大系统以最佳状态等待发射时,天气成了唯一的悬念。在雷暴频发、局部天气多变的西昌发射场,能否实现“零窗口”发射,天气因素尤其重要。

  1日10时30分,发射场区指挥部天气会商认为:发射窗口附近有小雨,但不影响发射。指挥部指挥长李尚福最后一个在发射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火箭拖着长长的火柱向东南方向飞去。不过几秒钟,就消失在了灰色的重重云层中。

  一二级分离、整流罩分离、二三级分离、三级发动机关机……此刻,在西昌指控大厅里,巨幅显示屏正以动画的形式继续实时显示飞行的每一个关节点。

  “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从西昌到北京、西安,从青岛、厦门、喀什测控站到大洋上的三艘远望号测量船,测控数据的接力已然开始。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19时25分,星箭分离,火箭把卫星成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掌声中,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与同事们紧紧相拥。

  作为嫦娥二号任务第一大目标,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成功突破。这意味着,嫦娥二号不必再像“她”的“前任”那样在环绕地球的椭圆轨道上“逗留”数天,而是直接踏上奔月“快速路”。

  大屏幕上,重量为2480公斤的嫦娥二号卫星通体金黄,在深蓝色的背景中静静流转。人们屏息等待着卫星展开太阳能帆板的时刻。

  对于在轨运行的嫦娥卫星,太阳是其电能的主要来源。

  一分钟、两分钟……指控大厅气氛有些紧张,所有人的目光盯着同一个方向。

  帆板展开!更热烈的掌声四起。曾在嫦娥一号任务中担任总设计师的孙家栋松开了一直攥着的手。

  19时55分许,李尚福宣布:嫦娥二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起飞阶段婴儿般躺在火箭怀里的嫦娥二号,此刻宛如展翅的鲲鹏,向着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飞奔而去。

  112个小时后,卫星将抵达月球附近。经过三次近月制动后,“她”最终将进入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

  在这个比嫦娥一号工作轨道低了100公里的高度上,搭载在卫星上的7种有效载荷,将帮助嫦娥二号实现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四大科学目标。卫星还将降至15公里高度,对嫦娥三号备选着陆区进行拍摄。

  “这颗卫星飞得更快,离月球更近,‘看’得更精细了。”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

  如果说嫦娥一号是在200公里处遥望月球的话,嫦娥二号则几乎是面对面地端详月球。这个被中国诗词和传说赋予了浪漫色彩的星球,是中国人深空探测梦想与实践的起点。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肩负“承上启下”责任的嫦娥二号既是一期“绕”的继续,也是二期“落”的开端。按照工程规划,嫦娥三号将实现月面软着陆。

  作为人类第127次探月活动的主体,嫦娥二号并不是月球轨道上唯一的探测器。美国在2009年6月发射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至今仍然在轨工作。

  “探月工程是和平利用太空的事业,我们希望和国际同行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开展更多的合作。”吴伟仁说。

  嫦娥卫星飞行得到了来自欧洲航天局的测控支持。而中国从嫦娥一号获得的科学数据,也无偿与全世界共享。

  嫦娥二号发射的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1岁生日。在北京,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在上海,世博会迎来了中国国家馆日。

  它们与嫦娥奔月的图景一起,构成了一幅关于中国的完整画面——关于她的昨天、今天和更远的明天。

   (新华社西昌记者 李清华 白瑞雪 王玉山 何宗渝)

    1. 嫦娥二号从172万公里外深空传回数据 专家解读
    2. 嫦娥二号飞离月球 奔向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深空
    3. 嫦娥二号4台相机实现5个“首次”
    4. 嫦娥二号完成月球虹湾区成像
    5. 嫦娥二号进入月球虹湾成像轨道
    6. 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
    7. "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
    8. 嫦娥二号将择机进入“使命轨道”
    9. “嫦娥二号”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
    10. 嫦娥二号卫星首次近月制动成功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