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科技史
创新提高中国科技影响力
发布时间: 2010-03-29    作者:庞景安 黄军英 徐峰 杨朝峰 曹燕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3-29
  字体:(     ) 关闭窗口

正视不足——人均数据不高 科技引领不够

  通过深度分析IMD世界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有关科学技术指标的国家或地区排序,可以全面、客观地看到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体系中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成绩,正确对待差距。从我国实际国情和需求出发,选择正确的科技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我国科学技术的劣势项目主要集中在健康与环境、教育,以及技术基础设施的指标中,科学基础设施中的劣势指标最少。与2008年相比,一些劣势指标在2009年提升为中等指标,例如,每千户居民拥有固定电话主干线数和公共和私营部门的风险投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庞大、经济结构非常复杂的发展中大国,一些以绝对数据占据优势的项目,在以人均相对数据计算时都变成劣势项目。例如:全国人均研发人员、每千人使用宽带网人数、每10万人拥有的有效专利数、全国人均研发经费、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每千人拥有互联网用户数、每千户居民中移动电话用户等指标的排名都比较落后。同时,人均研发经费与人员的投入,以及每10万人拥有的有效专利数等,距离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也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保持了较高增长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相比,我国在研究开发投入、技术设施和技术条件、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同时,通过分析劣势项目,可以看出我国在健康保健、医疗条件、生态环境,以及教育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都还相对落后,需要科技进步的大力支撑和引领,实现我国在这些落后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实力是一个国家科学实际能力与潜力的综合体现。科学潜力是指具有可能发挥、但尚未发挥或尚未完全发挥出的科学能力,用科学基础条件和科学投入来反映。科学实际能力则是指已经发挥出的科学能力,可用科学直接产出以及科学对技术的促进作用来反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持开展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将一国的科学实力定义为在现有科研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科研投入、开展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取得科研产出的总体水平与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13个主要国家2002—2006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的科学实力能进入“多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科研投入总量较大,在13个主要国家中一直排名第三;中国科学产出增长较快,从2005年的第十一名上升到2006年的第十名;中国在科学对技术的促进作用方面进步较快,从2002年的排名第十二上升至2006年的排名第八。科学投入和产出的增加是中国科学实力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然而,中国科学产出和科学基础条件在13个主要国家中的排名总体靠后。与日本、德国、英国等国相比,我国科学实力还只是属于“潜力”型。

  就全球总体情况来看,美国的科学实力傲视群雄,其科学实力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是科学实力上的超级大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的科学实力位居美国之后,属于科学实力上的“多强”。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科技大国,近年来已成为众多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积极参与者,在组织国际大型科学计划和工程方面已占有重要的席位。中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科学、大工程合作,高效组织中国科学家广泛参与一批重大国际大科学、大工程合作项目,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计划,是迄今我国参加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2008年,各项建设工作全面有序地展开。其中,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极向场超导导体是中国与ITER国际组签订的第一个采购包,2008年已完成了68kA高温超导电流引线试验件的概念设计、工程设计,以及从零部件加工到总体装配的相关工作。

  欧洲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EXFEL)项目,是在德国汉堡建造国际合作的大科学装置。自2005年11月,中德双方签订参加EXFEL 和FAIR大科学项目准备阶段谅解备忘录以来,中国相关研究院所积极参与了这两个大科学项目。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中国科学院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由我国提出的第一个空间探测国际合作计划,也是中国第一次以自己的先进空间探测项目同发达国家从技术到应用的高层次、实质性的对等合作。

  “人类微生物组学”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开始的又一重大国际基因组测序计划,其目标是把人体内共生微生物群的基因组序列信息测定出来,而且要研究与人体发育和健康有关的基因功能。2005年10月,美国、巴西、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等13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人类微生物组学”计划第一次协调会议。2006年,中国与法国启动了“中法人体肠道元基因组”合作。随着欧洲其他国家的加入,该合作已上升为中欧人类微生物组合作。2007年12月,“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成立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成为“人类微生物组学”计划的发起方之一。

  中国还参与了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等。中国牵头组织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以及参与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氢能经济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都在顺利地开展。

   (本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1. 把握历史方位 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