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内涵
现阶段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主要内涵和特征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政府起主导作用。
1.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胡锦涛同志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和赢得主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既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发展经济离不开企业,企业对社会需求最了解,对市场反应最灵敏。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表明,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真正实现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也才能使产学研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以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仅要支撑企业今天的发展,而且要培育能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不断创造未来的市场。恩格斯曾经说,一个市场需求往往比十所大学更能拉动技术进步。这深刻揭示了创新与市场的关系,说明了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一种科技行为,而且是一种经济行为,其本质是一个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要素重新整合的过程,如果不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整合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可能事与愿违。
3.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产学研合作必须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道路,充分发挥应用和用户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将“产学研结合”调整为“产学研用结合”,是对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在认识上的新飞跃。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后者进一步突出了产学研合作成果的应用和用户,强化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用”,主要指“应用”和“用户”。最早提出技术创新概念的经济学家熊彼德强调,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应用。“用”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只有通过应用才能逐渐成熟和完善;任何一项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人类带来福祉。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用户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不但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跨越发展和高速列车、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等重大装备的开发成功,都说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4.政府起主导作用。
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胡锦涛同志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起主导作用,是中国产学研合作与西方国家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区别之一。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必须把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这“两只手”都要硬。在建设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宏观管理,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政策环境与氛围。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如前所述,在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历程中,政府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有人主张,中国的产学研合作应该称之为“政产学研合作”。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产学研合作作为一个概念在最近二十年才逐渐叫响,但它作为一种行为,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例如,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果。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种举国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渐淡出。毫无疑问,目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学研合作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对于一些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项目,如载人航天等,我们仍应强调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继续发挥我们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