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全国喜迎伟大祖国六十华诞的时候,中国工程院召开了“中国工程
科技60年成就座谈会”,邀请亲历国家重大工程成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来座谈和总结、回顾新中国工程科技的伟大发展历程,以此为祖国六十华诞献礼。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本世纪初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都显示了党和国家准确把握了国内外发展大势,成功地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并领导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回顾60年沧桑巨变,我们对国家今天的昌盛感到自豪,也相信中国工程科技在今后自主创新的征程中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工程科技之花必将盛放于世界!
工程科技:撑起强国富民的脊梁
中国工程院院长 徐匡迪
60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从饱经战乱、满目疮痍中站了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60年,中国工程科技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人阶级与工程科技人员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时期,人才匮乏和科技基础薄弱成为制约工程科技发展的主要瓶颈。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工程科技的发展,包括新设工业学院,培养人才,选派出国留学生,成立中科院等大批科研院所。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第二阶段,文革十年——科技事业与知识分子遭遇曲折动荡的年代。文革期间,科技工作大部分瘫痪。尽管如此,依靠文革前十余年工程科技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以及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献身祖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在国防和尖端工程科技领域仍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中国工程科技史上许多“第一”和重大工程就诞生于这段曲折动荡的年代。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迎来工程科技大发展的春天。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科技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5年,国家出台《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相继制定了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大大提高了我国工程科技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1994年,成立了中国工程院,为推动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阶段,二十一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引领发展的新时代。2005年以来,党和国家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工程科技进入了自主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时代。
现如今,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拥有一千多万人的工程科技队伍,一些重要工程科技领域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支撑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中国对世界医学有八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刘德培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医学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有些重要建树,可以称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它们分别是:汤飞凡教授等发现沙眼病毒(现在叫作沙眼衣原体);史济湘教授等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获得成功;陈中伟教授等成功实施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宋鸿钊教授等进行的绒毛膜上皮癌的化学治疗获得成功;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关于食管癌的综合治病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发现青蒿素作为抗疟疾的最理想药品;汤钊猷和吴孟超教授等关于小肝癌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王振义教授等分化诱导治疗白血病获得成功。
自主创新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永福
青藏铁路是我国在新世纪之初一项重要的工程建设成果,建设过程主要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等技术难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设人员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重要成果:
一是创新了成套冻土工程技术。突破了传统冻土工程的设计理念,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思想,实现了对冻土环境分析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对冻土保护由被动保温转变为主动降温,对冻土治理由单一措施转变为多管齐下、综合施治的“三大转变”。目前,列车在冻土区运行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创造了世界高原冻土区铁路运行时速最高纪录。
二是创新了高原卫生保障技术。针对大人群、长时期、高海拔实施高原作业的实际情况,青藏铁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把确保参建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卫生保障、医疗救治和疫病预防服务,确保建设队伍能够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
三是创新了高原环境保护技术。青藏铁路首次在铁路建设中实行环保监理制度,由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对全线环境保护进行全程监控。在深入调查野生动物分布习性和迁徙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了桥下、隧顶和路基缓坡平交等三种形式共33处野生动物通道,这在我国重大工程项目中尚属首例。
四是创新了高原铁路运营装备技术。采用自主研发的调度集中系统,实现了远程调度指挥;首次采用基于铁路综合移动通信系统和GPS卫生定位技术的信号联锁—列控一体化系统。在世界上首次自主创新研制出密封性能良好、安装供氧设备的高原旅客列车,确保旅客在高原高寒、低气压、强紫外线辐射环境中舒适、安全地乘车旅行。
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三峡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佑楣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的三峡工程凝聚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智慧,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新中国六十大庆之际全面胜利建成。
三峡工程是一项巨大的防洪减灾工程。经过反复论证,大坝挡水后提高水位113米,形成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可以有效调蓄超限洪水的下泄,使荆江河段地区的防洪能力从防御不足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可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流量。
三峡工程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程。三峡水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一期工程1820万千瓦已建成投产),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为900亿度,相当于每年5000万吨原煤的燃烧,也相当于2500万吨原油的能量,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电力基地。
三峡工程是长江重要的航运工程。三峡大坝设有双线五级船闸,是世界内河航道上规模最大的多级连续型船闸。它的年通过能力可达1亿吨,有力促进了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东西向的出海通道。
三峡工程本质上是改善已经失衡的生态,修复已遭破坏的环境。洪水灾害是生态失衡最严重的形态,三峡工程的防洪效应已经开始展现;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利用和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对矛盾的最重要对策;充分利用水运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最好措施。
三峡工程自蓄水以来,一边建设一边开始发挥各项实质效益。2008年水库最高蓄水位已经达到172.8米,年发电量已达800亿千瓦时,货物运量已达6000万吨以上,如遇较大洪水已经完全具备拦洪的条件,工程各项建设目标、综合效益均已初展成效。
在三峡工程今后的运行实践中,还应坚持科学务实的精神,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以指导我们正确的行为。
中国钢铁工业从占全世界的0.1%,增加到38.4%,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