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195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提出, 要“扩大现有的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数目, 逐步地充实省 (市) 以上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期刊和出版机关的干部”。[1]这年全国只有两所大学办有新闻专业设置:复旦大学新闻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而截至1954年, 全国有报纸248种, 中小城镇广播站、县广播站806座, 还有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新闻机构, 新闻人才亟缺。
当时相当多的新闻界人士认为, 大学新闻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没啥用, 新闻人才要靠党校来再培养;也有主张招大学文科程度好的毕业生施以短期业务训练的办法来培养新闻人才。前一种认识以时任上海《解放日报》总编辑张春桥的说法最典型, 他认为“新闻无学”、“无学就无教”, 新闻系解决不了新闻人才的问题。他甚至指着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和他自己问:“有几个名记者是从燕京和复旦新闻系里出来的呢?你我和邓拓是从新闻系里培养出来的吗?”1954年秋, 当时主管新闻工作的胡乔木电话指示安岗, 让他去人民大学创办新闻系并任系主任。安岗回忆, 他接到电话后有三点犹豫。一是没上过大学, 让他来当新闻系主任觉得不大对位;二是年轻没有经验, 安岗时年36岁, 担心办不好。三是不希望离开报社。两天后, 安岗去见胡乔木。胡乔木说, 新中国新闻事业受到新闻人才缺乏制约, 老新闻工作者虽在, 但也有不适应今天建设局面的弱点, 现在“老的, 向新事物学习;新的, 我们有意识地让他们成长”;去人大办新闻系, 不仅是一个职业工作, 这是党交给的一项任务, 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建立适合中国形势的一个新闻教育阵地。于是, 安岗接受任务, 开始筹备新闻系。[2]
1955年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筹备处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六条中国人民大学本部挂牌办公。筹备工作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高等教育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的大力支持, 还得到新闻界老前辈沈钧儒、胡愈之、萨空了、顾执中等的积极帮助。安岗将东北《工人报》编辑朱友石、学校工业经济系秘书彭陵调到筹备处, 开展招贤纳士的工作。随后余致浚、黄河、胡迦陵、秦明、章南舍、鲁西良、华青禾、汪溪、张文远、宋瑞祥、刘贯文、朱伦章等行政管理和新闻教学骨干先后调入;学校文学、汉语、外语三个教研室划归新闻系;又请北大新闻专业毕业生王明蕃、徐佳懋、胡允信、傅继馥和人大外交系萧绪珊到系任教。安岗还邀请本校著名教授何洛、汪金丁、赵澧授课。因此, “当时新闻系的教师队伍老中青都有, 最老的不过40多岁, 最年轻的才20岁出头, 30岁左右一大批, 梯队比较明显”[3]。学校任命邓茂生为系党总支书记, 申余为副书记;任命胡迦陵为系副主任, 成立了新闻理论与实践教研室、报刊史教研室。[4]
1955年4月29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东直门海运仓11号大院 (原朝阳大学旧址) 成立, 安岗正式就任新闻系主任 (兼) , 同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开学。人大新闻系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是91名三年制新闻专业调干生。他们均是中央媒体的编辑记者、大区级媒体组长级别的编辑记者, 有3年以上新闻工作经历, 毕业后回原单位。因缺少师资, 业务经验丰富的蓝鸿文、玛希、王肖山学习一个月后, 被抽调为新闻系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半年内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办正规大学新闻系的帷幕。
开学后新闻系顺应全面学习苏联的热潮, 邀请苏联专家来系任教。1955年间, 苏联专家别尔格洛夫来授课。“他的课大体是这样子, 上了两次课以后, 中国人就打瞌睡了。因为听课的这些人都是中国的干部, 大概都有午睡的习惯, 而且他讲的都是苏联的那一套, 听着更有点不耐烦, 半年的时间, 合同还没有满, 他就回去了”[5](1)。苏联专家K.H.倍林斯基讲授书刊编辑课程, 这位教授1954年10月在苏联出版的教材《书刊编辑学大纲》, 由人大出版社1956年8月出版。“编辑学”一词的翻译, 成了后来编辑专业为“学”的依据。[6]
1956年, 中央党校新闻班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聘请苏联基辅大学新闻系主任斯洛保加钮克和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新闻理论教研室主任阿列克塞耶夫, 分别讲授《俄国报刊史》和《新闻理论与实践》。时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负责人罗列曾旁听过两位苏联专家的讲课, 他说:“他们都是照本宣科念讲稿, 念一段讲稿, 翻译、口译一段, 课堂非常沉闷;讲课有不少内容都是列宁、斯大林有关著作的原话;偶尔讲到中国报刊史事例, 史实都弄错了。所以听课的人不感兴趣。”[7]这两位专家聘用合同没有到期就回国了。
1958年初, 新闻系由海运仓搬迁到铁狮子胡同1号。同年6月,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高等教育部的决定, 为了“集中师资力量搞好新闻学研究和多快好省地培养又红又专的新闻战士”, 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这时, 人大新闻系在读学生增至804人, 教师增至96名, 规模空前扩大, 不仅成为“人大第一系”, 也成为全国最大的新闻系。当时的系领导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安岗兼任系主任, 系副主任是孙觉 (女) 、蒋荫恩、鲁西良、罗列, 其中罗列主管教学工作。在课程设置上, 新生入学的第一年, 学习四大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现代革命史。专业课有20多门必修课、10多门选修课。[8]毕业后, 大部分学生成为了省市报、广播系统和新华社及各分社的业务骨干。
1959年初, 孙觉 (女) 被任命为新闻系党总支书记, 安岗回《人民日报》工作, 但仍名义上兼任新闻系主任。1961年底, 安岗不再兼任系主任, 学校任命罗列为新闻系主任。1966年, 罗列接任新闻系党总支书记, 同时学校增补余致浚为新闻系副主任。
1970年, 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教师和资源, 整建制地并入北大中文系成为该系的一个专业, 专业负责人为蓝鸿文、秦珪。1971年, 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 至1976年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 (1972年未招) 。1978年, 中国人民大学复校, 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回归到中国人民大学, 人民大学新闻系恢复建制, 罗列兼任系主任 (当时他任文科系统“五系二所”领导小组组长) , 副主任为余致浚 (主持工作) 、秦珪。1981年, 罗列赴职汕头大学, 学校增补何梓华为新闻系副主任。1982年, 余致浚任代理系主任。1984年, 学校任命何梓华为系主任, 秦珪、郑超然为副主任。1988年7月27日, 在人大新闻系的基础上, 组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任命何梓华为副院长, 主持工作, 几个月后, 何梓华为院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 (中卷) [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328.
[2]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196-197;安岗新闻工作60年[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02-20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历史概述[C]//.新闻学论集 (第25辑) , 2010:306-307;木铎日新——人大新闻学院纪事[Z].刊印内部资料, 2010.
[3]蓝鸿文.我观安岗的新闻教育思想[C].//面向新闻界.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432.
[4]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历史概述[C].//新闻学论集 (第25辑) , 2010:306-307.
[5]安岗.我办新闻系、办剪报公司、办新闻印刷厂[A]//成长的岁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期师生忆往事.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13-14.
[6]王振铎、司锡明编.编辑学通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9:2.
[7]罗列教授等亲历新闻教育往事回忆[A]//余家庆访谈整理.中国教育口述史 (第2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3:60-62.
[8]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201-203.
注释
1 关于别尔格洛夫目前没有其他证据, 仅留存于安岗的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