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全球视野中的出国热与归国潮
发布时间: 2010-05-17    作者:苗丹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5-17
  字体:(     ) 关闭窗口

     归国人才“新浪潮”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王辉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留学人才呈现五种趋势:一是派出去的人员规模不断扩大。人数从以前的每年几千人、几万人增长到现在的每年20万—30万人。二是留学专业更加广泛,从早期的理工科和自然科学扩展到现在的管理和经济等人文学科。三是从少数公派留学到自费留学为主。四是从精英留学转向大众留学,留学进入寻常百姓家。五是留学呈低龄化趋势。以前出国留学都是读研究生,现在是读本科,还有的读中学就出去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的留学热持续升温。目前,从留学国家来说,美国仍是主流。对中国而言,去美国留学的群体仍是最大的;对美国而言,现在中国的留学人数和印度差不多,并将超过印度,增长的幅度位居第一。去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留学人数,中国已经排在第一。当然,去韩国、日本等国的人数也很多,在日本也是第一。现在我们尚在海外的留学生首次超过100万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各个专业的都有。可以说,中国留学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从历史上看,留学改变了中国。早期留学生为我国带来众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留学生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两弹一星”的23位功勋专家中有21位是“海归”。
  现在我国的留学政策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早期强调回国服务,现在则是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并举,比较灵活。政策上比较宽松,但我觉得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
  从精英留学到大众留学,出现了出国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我觉得这是正常的。留学人才不一定都是精英,但是这个群体里产生国际化人才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早期出国的都是精英,是高精尖人才。现在每年出去几十万人,应该说中间有大部分人能够学有所成,成为各方面的人才,从基数上看还是比较大的。不能一概而论出国留学的都是人才,但如果出国拿到正规学历,受过正规训练,成才比例还是很高的。“海待”只是个别现象,只要拿到学位,出国留学回来找工作仍比较容易,因为中国需要很多国际化的人才,这由中国与全球经济接轨所决定,“海待”不是主流现象。
  另外,需要适当对留学人才进行区分。以前把短期留学、交换生都算作出国人才,现在需要新的标准,即出国有相当稳定的时间,至少两年以上,有正规大学的学历。比如去了什么国家,上了什么学校,学了几年,拿了什么学位,都需要细分对待。去美国或欧洲的各类名校等,在海外有无工作经验,就比泛泛地出去一年或几个月更容易成为国际化人才。
  再说一下留学低龄化。以前中国有留美幼童,从而成就了一大批人才。中国需要一些从小去国外熟悉国际惯例、国际规定和国际文化的人才。李开复、杨致远都是十几岁去了美国,在美国教育体制下长大并回国创业。留学低龄化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要有好的监护人、好的住宿条件和监护体制。
  今天,中国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这个发展又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而国外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所以回国肯定要比在国外机会更多。“海归”回国就业的优势明显,例如有国际化的能力、语言,全球化的意识,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能够跨文化沟通,见多识广,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需要改进的是有的“海归”出国时间较长,回国后要克服“水土不服”,避免清高,强调团队意识,善于和本土人才合作,做到国际化思维和本地化行动并举。
  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进出口贸易相当于GDP的70%,大量的工作和进出口、国际贸易打交道,和两个市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个体系打交道。“海归”掌握了这些能力,因此多了一双翅膀,他们可以更好地为国家作贡献。但是,“海归”还要加大和国有企业的联系。现在“海归”和外企的结合比较紧密。不过,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政府机构,“海归”的利用率还比较低。要鼓励“海归”投入更多的社会事业,比如社团、智库、商会等,推动国内公益事业较快发展。国有企业也要从体制上有所改变。以往招聘总强调“体制内”经验,以后要打破级别限制,招收一些“体制外”的人才。
    1. 用全球视野理解中国模式
    2. 全球视野下的人权与发展
    3. 全球史观与中共历史研究
    4. 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