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建设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17-01-17    作者:董志铭    来源: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建设的突破 

  为谁服务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毛泽东一贯提倡知识分子又红又专,鼓励大家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为了迫害知识分子,胡说“知识越多越反动”,搞乱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认为,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支配着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而在这个核心中,“为谁服务”是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他说:“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1]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其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把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邓小平对毛泽东关于人民主体、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益紧密,在文艺界出现了“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从基层到中央一级的表演团体,都有些演员不讲职业道德,到处乱跑乱演,不少人竟用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存在矛盾时,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邓小平的回答是:“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2]还说: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3]在他看来,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有些精神产品,其直接经济收入可能不大,但对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很大。这方面,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4]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思想理论战线逐步扭转了风气。许多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的工作者,把自由创作与社会责任感统一起来,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邓小平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的建设,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把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的任务,集中地概括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全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路日渐清晰。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依据的阐述,是在党的十二大前后完成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在建立和发展着一种新型社会关系,“这就是国内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军民军政之间以至全体人民内部的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关系。”这种新型社会关系,决定了思想道德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5]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一是进一步细化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主要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规定为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和原则。主要是明确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强调发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并对其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强调了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其中包括党政干部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各行各业的行业道德基本要求。三是提出和界定“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范畴。主要是为了反映我国对外开放的要求,提出了“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这些内容,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法理依据,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共产党员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多年间,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一种新型的同志关系进入社会生活,带来了道德风尚的新气象。但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亟待扭转。邓小平认为,社会风气状况,是社会道德水平的直接反映,并反过来影响道德建设;搞好社会风气,必须从端正党风入手,共产党员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他说:“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6] 

  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建设的继续拓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续拓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 

  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经过四年的实践和总结,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作出了更加严密更科学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任务方面,强调“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本身的内容结构上,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8]。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强调“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9]。在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强调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10]。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江泽民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南斯拉夫政局演变等事件所作的重要总结。他认为,一个社会的稳定,要依靠坚强的政治领导,依靠经济的发展,依靠好的制度和法治,同时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稳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因此,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为此,一定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并真正深入全体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的头脑之中,成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要求和行为规范。[11]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建设的丰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相继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党中央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新的重要部署。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重点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未成年人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要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要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具备科学健康生活的基本素养。要努力培育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增强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大力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一是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努力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感。要把坚持优良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深入人心。要根据未成年人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手段。二是要从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生理、心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三是要适应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生动形象,润物无声,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多样性统一起来,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注重激励他们的内在认知和要求,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第三,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实施精品战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要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坚持“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命题。荣辱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代表了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总的态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党中央和胡锦涛在构建社会核心价值理论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重要道德规范,是在探索如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问题中提出来的重大命题。在指导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中,胡锦涛特别强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的作用。这不仅因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还因为现阶段,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就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认识,2006年3月,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的讨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科学命题。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集中表达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很快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判断是非曲直、功过得失基本的价值评价标准。此后,胡锦涛又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进一步强调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明确规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党员“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四、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建设的继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建设的最新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其提出和形成完整的理念,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此后,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此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指南。 

  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09年,他就提出:党的高级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荣辱意识,加强修身养德,学做人,做好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12]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13] 

  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为此,他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在践行路径方面,他强调,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他指出,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1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4页。 

  [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6页。 

  [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7页。 

  [1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8页。 

  [11]《江泽民思想年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15~516页。 

  [12]习近平:《善学善思善作善成》,《求是》2009年第4期。 

  [13]《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网,2009年11月1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0402913.html。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