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分析
发布时间: 2010-04-01    作者:黄世虎    来源:政工研究动态 2010-04-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实现传播的有效性,必须提高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素质,客观分析传播对象思想实际,有效控制意识形态传播过程。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学者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大多数研究成果停留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理论创新的论述上,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深入人心,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实质认同的研究甚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为科学的意识形态,但如果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不为被群众有效地接受和掌握,就无法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也应成为探讨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课题之一。为此,笔者试图运用传播学知识,从技术层面探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问题。

  提高传播主体素质,增强传播主体的工作效能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党政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他们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引导作用。作为传播主体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人员,他们的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虽然影响意识形态宣传者传播效能的主体性因素是多样的,但从它们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意识形态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传播技能以及信息意识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几个因素。

  (一)主体形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意识形态宣传者所传播的思想信息能否被传播对象所接受,往往与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有关,如个人品质、人格魅力、权威影响等。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个人形象的宣传者所传播的思想信息比较容易被社会大众加以接纳和认可,这是因为社会大众由于将其对宣传者的人格信任投射到其所传播的内容上。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宣传者的传播效果不仅与其自身的形象有关,而且还与社会大众对其所在的组织形象的评价有关。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党部分同志的腐败行为破坏了党组织的形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众对我们党所宣传的意识形态内容的认同。因此,要提高社会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必须在提高意识形态宣传者自身的形象的同时,还要不断塑造我们党政部门良好的组织形象。

  (二)传播技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不是一个简单将意识形态内容通过多种媒体加以传达就能实现预期效果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形态传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意识形态宣传者能否掌握这项传播技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我们这里所讲传播技能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用传播学的语言说,就是确定概念的技能、选择传播通道的技能、编码的技能、吸引教育对象的技能等等。简单地说,主要表现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内容的实质和精髓的能力、将意识形态的原初语言转化为能被民众所有接受的语言能力、恰当选择传播载体的能力等。在实践中,并非每个意识形态宣传者都能掌握和使用这些传播技能。因此,加强意识形态宣传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形态传播技能,是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信息意识。意识形态宣传者的信息意识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这里所说的信息意识,主要是指宣传者在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中对各种思想信息的流动所起反应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信息意识,这不仅表现在传播意识形态过程中,还应表现在意识形态传播的反馈阶段。对于前者,大多数宣传者都有比较好的意识,都能时刻关注思想信息的传递情况,但对于后者,许多宣传者就缺乏信息意识了。这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部分意识形态宣传者只管将意识形态内容传播出去,至于社会大众对此有何反应、是否接受传播的内容却不做任何的调查和分析。由于宣传者忽视反馈信息,无法知晓社会大众对意识形态内容的接受程度,结果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必须增强意识形态宣传者的信息意识,全程关注和把握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信息流动。 

    1.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2. 深入把握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3.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4. 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确立
    5. 努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6. 推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
    7. 吴文科:关注生态和业态,重视传播与传扬
    8. 警惕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趋势
    9. 坚守新闻志向 传播中国声音
    10. 核心价值观传播需要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