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不断提升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09-12-15    作者:彭国华 杨学博    来源:人民日报 2009-12-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来自“首届中国文化软实力高层学术研讨会”的报告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近日,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文化软实力高层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此次研讨会议题广泛、研讨深入,展现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进展情况和总体水平。

  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

  研究文化软实力,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软实力。根据美国学者、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观点,国家实力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科技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而软实力则是依靠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而产生的吸引力。学者们认为,软实力是依靠文化价值的感召力、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外交政策的正当性和道义性、处理国家关系时体现的亲和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国际舆论对一国的赞赏和认可程度等。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产生的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和对外产生的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与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其他构成要素相比,文化软实力在国家软实力中更具根本性。这是因为,文化是一种既有柔性又有刚性的力量,它内蕴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又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文化沉淀了一国的传统习俗、核心价值、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民族精神等,国家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内外政策制定等也被烙上了文化印迹。可以说,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文化软实力。

  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概念。学者们强调,文化软实力不是一个抽象概念,更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范式,它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表现形态。有学者指出,文化软实力概念是在西方语境下提出的,目前中西方对文化软实力内涵与实质的理解不尽相同。我们在开展文化软实力研究时,应立足中国实践来界定和丰富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西方文化软实力理论进行扬弃,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概念。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搞不好,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搞不好,可能不打自败。学者们一致认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文化软实力既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解决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学者们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凝结着这个民族对世界与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文化熔铸在民族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人心、增进共识、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学者们指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等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一些人甚至出现了信念缺失、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学者们认为,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等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国与国经济竞争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文化支撑,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如今,文化产业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并日益彰显出独特的优势。文化产品与服务作为一种独立的贸易形态,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面。学者们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对比较落后,表现为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文化产品出口能力较弱等。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升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维护文化安全的需要。一个国家或民族一旦失去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动摇了文化根基,就可能成为别国的附庸甚至走向灭亡。学者们指出,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渗透与反渗透是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些西方国家把文化当成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来说,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建立有效的文化安全机制,保证我国文化主权不受侵犯,进而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赢得主动。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学者们认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出了一系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当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围绕增强“四力”做好文章。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凝聚力。学者们认为,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凝聚力,而文化凝聚力又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上。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处于支配和统摄地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和根本前提,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应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中,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真心认同、自觉遵守的价值理念。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文明对话,增强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离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根基。学者们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我们应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基础,以外来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应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并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同世界各种文明开展对话;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从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中汲取丰富营养,领时代潮流,引风气之先,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增强竞争力。学者们认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常态,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动力。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发挥各类企业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实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促进文化与科技有机结合,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壮大传媒实力,推进有效传播,增强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有效传播能力。学者们指出,所谓有效传播,是指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本身具有信息价值,同时这些信息能够吸引受众并被受众准确理解。提升有效传播能力,应按照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战略重组,加快建设若干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在国际范围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话语权的新闻传媒集团;进一步研究国外受众,改进传播方式,多用事实说话、用专家说话、用当事人说话,把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中,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引导人;充分利用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体发展迅猛等优势,加大网络舆论的管理引导,占领网上信息和舆论高地,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来提升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总之,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强大传播格局。

    1. 北大成立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习近平: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 张国祚:人民的文化软实力是基础
    5. 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
    6. 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7. 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8. 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
    9. 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0.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