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医疗卫生史
援助、互助与共融:1949年以来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6-15    作者:方静文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03-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从援助到互助再到共融发展的良好态势,这归功于国家、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合力。

  民族地区的巡回医疗工作,根据工作重心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49—1964年,侧重疫病防控与妇幼保健;第二个阶段为196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旨在缩小城乡差距;第三个阶段为80年代至今,重点照顾“老少边穷”地区。

  对口支援是发展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举措,根据受援方的不同,医疗对口支援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城乡医疗对口支援和区域医疗对口支援。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是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及调节城乡、区域不平衡的重要助力。

  民族医药凝聚了各民族的医药知识和疾病应对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领域的独特优势。民族地区的传统医药在临床和产业化方面的优势则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转化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并惠及全国甚至全人类。这种合力不仅最终促成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和生动体现。

  全文见附件

  1. 援助_互助与共融_1949年以来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_方静文.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