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医疗卫生史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演进(1949年~1978年)
发布时间: 2019-01-10    作者:邹长青 田月 郇波 孙昌赫 袁兵怡    来源: 2018-06-08
  字体:(     ) 关闭窗口

——兼论医疗保障政策史

  摘要:从新中国历史分期来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可大致分为:创建时期(1949~1956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稳定时期(1966~1978年)和改革时期(1978年至今)四大历史阶段。从我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来看,医疗保障又呈现出城市与农村分散发展的特征。1949~1956年,新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这一时期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程度较高,体现了新生政权的优越性,与人民群众健康需要基本相适应。但同时也存在缺乏有效的控费机制、增加国家财政和企业经营负担等问题。1956~1966年,城市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兴起。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城乡医疗保障能够做到城市的“高保障”和农村的“互助合作”十分不易。1966~1978年,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在此时期未能取得更多的突破,但“赤脚医生”的出现使农村合作医疗在筹资额度、补偿比例与落实预防保健任务等方面更加正规,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的持续发展。总之,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

  全文见附件

  1.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演进__省略__1978年_兼论医疗保障政策史_邹长青.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