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生活史
当代社会史见证当代中国变迁
发布时间: 2011-04-25    作者:程梦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04-07
  字体:(     ) 关闭窗口

  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主持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该课题将立足于“当代”,着眼于“社会”,力求构建一部从体例到内容都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当代社会史,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领域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往的当代中国史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占据了研究主流,研究时段大多停留在1949年前。中国的巨变,不仅反映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及日渐强大的国防和外交领域,更实实在在地反映在社会领域。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党和政府加强了社会建设,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全面总结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与问题,尤其是探究在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必将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如何构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框架,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我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涉及面广、内容多,但核心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变迁三大部分。其中,社会建设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内核,是社会史发展的主线;社会构成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变迁,尤其是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和谐关系的日渐改善,是社会建设的前景和目标。基于此种考虑,该课题将重点探讨以下问题:中国当代社会的结构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当代社会建设的各种举措及其评估、中国当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影响因素。

  该课题试图通过上述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厘清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发展的主要线索和特点,以构建能体现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特征的社会史学科体系,并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方法解析当代中国的社会构成,系统地考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力量为保障当代中国社会正常运行所作的种种努力。从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层面上,较为具体地考察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变。深入分析促进改善民众社会生活的各种积极因素,探讨制约民众生活改善的问题,并寻求改善民众生活的新方法和途径。

  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该课题试图科学地吸纳学术界研究社会史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如采用“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把研究视阈从国家层面移向社会层面,并注意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再如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注意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的关系;注意社会问题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发展的关系,以再现“立体”、“动态”的历史。

  该课题计划从2011年1月开始启动,5年内完成,最终成果将以专著《中国当代社会史(1949—2010)》的形式问世。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1. 中国当代社会史资料建设的现状与反思
    2.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现状和学科体系”专题研讨会综述
    3. 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