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思潮发展史
道德转型的足迹——对我国近30年若干伦理实践的评述
发布时间: 2010-11-22    作者:李德顺    来源:《江海学刊》 2010-11-22
  字体:(     ) 关闭窗口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进入了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伦理环境和道德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现实的变化反映为观念的冲突,曾经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社会性的道德思考和争论。这些思考和争论经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传播开来,参与者之众,远远超出了专业学者的范围,其影响之大,有的甚至构成了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文就此做一大致回顾,力图从中提炼出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蛇口风波”与义利之困: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重要命题。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伦理政治价值(“义”)与经济功利价值(“利”)的关系;二是公共利益(“公”即“义”)与私人利益(“私”即“利”)的关系。可以说,覆盖了上述两重含义的义利统一与和谐,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但历史却从来没有给这种理想提供相应的现实。现实是,在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下,“重义轻利”原则长期占据了道德观的统治地位,从而困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我们认识到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破除传统义利观的束缚,就必然成为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

  1980年由“潘晓来信”引起的人生观讨论,可称是“文革”后走向道德反思的第一个信号。如果说,囿于当时的氛围,加上议题过于宽泛,这场讨论的挑战性还未充分表现出来的话,那么几年后发生的“蛇口风波”,则一方面亮明了争论的焦点,另一方面也冲击了说教式的传统道德,从而为价值观转变发出了更有力的信号。“蛇口风波”之后,公民的个人权益逐渐得到肯定,社会上放手抓经济、“不耻言利”而敢于追求富裕的理念,更是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可以说,这是理想与现实的一次成功结合。

  但是,任何进步都会付出代价,现实总是向理想发出新的挑战。“蛇口风波”之后逐渐蔓延起一种急功近利的风气:市场上的投机倒把、假冒伪劣、官商勾结加深;官场上的以权谋私、腐败与作秀盛行;媒体追逐“钱势”、媚俗崇富上瘾;学界分化,学风日趋浮躁颓败;在贫富差距拉大情况下,一部分人“炫富”而另一部分人“仇富”,一部分人世故化、犬儒化,另一部分人则“愤青”式地情绪化……种种心态冲突,使我们的义利观重新陷入了困境。

  事实或许证明,每个时期所能解决的问题总是具体而有限的。显然,无论在哪个层面上,“义”和“利”的关系都不止是一个道德和思想问题。关于“义利统一”的理想追求,必须走出纯粹道德推理的层面,结合历史的条件和进程,并进入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实践的领域,才能找到它的切实根基。目前国内伦理学界似乎已经注意到,在各种伦理道德关系中,“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要求逐渐占据显著位置”。这就意味着伦理学将与经济学和政治学等一道,把实现社会体制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使义利之争局限于个人的道德立场和动机层面。显然,这将使义利观的思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张华、赖宁到“大兵”:美德的前提

  任何一种道德体系所倡导的美德,都内在地含有“是谁的美德”、“为了谁的美德”和“由谁来倡导的美德”等前提。这些前提在理论上涉及道德的主体性和层次性,实际上也决定着所谓美德的现实命运。但以往却少有它的明确界定和自觉贯彻。而理论上含混不清的问题,在现实中却是无法回避的,它们迟早会被尖锐地提出来。

  例如,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大力宣扬英雄人物和道德楷模,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倡导美德的方式。而“舍己为公”和“舍己为人”是一向崇尚的美德。那么,我们道德体系是依据怎样的伦理结构和次序来评价“公、己、人”之间的关系呢?1982年由张华事迹引发的关于“大学生救老农值不值得”的争论,应该说还是澄清了一个根本问题:在人的生命权利面前,个人和个人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对人的生命的维护,是我们共同的道德准则。据此可以说,张华为践行这一准则做出了榜样,他是值得的。

  1988年以后关于赖宁宣传的争论,则将思考引入到了另一个层面。争论中让人警醒的是:小英雄赖宁本人的道德固然是高尚的,值得景仰;但是对于主导国家社会的成年人来说,如果一味地欣赏并鼓励未成年人去牺牲,那么这样的价值体系本身意味着什么?它是道德的吗?我们看到,这种具有了主体反思意识的争论,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就是官方和媒体不再进行类似的宣传鼓动,转而更多地关注于未成年人保护。遗憾的是,这一实践的成果验证了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理念,却还没有明确体现在道德理论体系之中。

  上述两场争论的未明之处,几年后在“大兵瑞恩与梁晓声”讨论中再一次暴露出来。如果仔细地解读《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那么不难看到,它所勾画的美德形象,实际上包含了多重的内容:其中,通过瑞恩母亲的请求得到将军的承诺,提示出国家尊重公民权益、使公民权利成为国家责任的原则,这应该是一种制度美德;通过小分队士兵们奋不顾身地执行任务,颂扬了军人的牺牲精神,这应该是一种职业美德;通过瑞恩本人选择“打完这一仗再离开”,又体现出他的军人角色和公民(“顾全大局”)觉悟的统一,这应该是一种个人美德;等等。可惜的是,这些内涵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思考。相反,这场讨论最后由专家所作的结论,却停留于十年前张华那场讨论的水平,不过是重申了“生命价值的普遍性和优先权”而已。然而,当时由梁晓声强调并引起争论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珍惜生命是否就意味着,应该普遍地、无条件地认同“为救一个人可以牺牲其他个人,不惜任何代价”,否则就是“道德冷漠”呢?这个在现实中越来越频繁出现的问题,当时并没有得到透彻的思考和回答。

  解读的粗疏与结论的苍白,似乎暴露出我们传统道德思维的一个实质性盲点和误区,就是目中只有简单化的、抽象的人和个人,没有多层次的、作为现实主体的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