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妥善解决农村地区孤老贫弱群体生计无着等社会问题,我国政府推出了内嵌于农业合作化运动之中的五保供养制度,并且将其基本框架体系沿用至今。通过追踪五保制度的缘起历程,深入挖掘支持政策实施的文化心理,归纳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制度运行的"得与失",发现其制度演进充分体现了传统养老价值观及行为惯习持续而深层的影响。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探寻五保制度的发展方向,继而进行符合国人心理、民众普遍认同的制度设计,着眼于国家、集体、个人等角色功能的稳定性及其可持续性进行调整定位,才能最终实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全文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