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妇女社会生活史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中国妇女研究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2-07-18    作者:    来源:光明网 2012-07-17
  字体:(     ) 关闭窗口
  来自于西方学界的女性主义思潮,近20年来对中国妇女研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宏观地看,这一影响大致经历了一个从迷信崇拜到机械模仿,再到理性反思和自我建构的过程。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其一,唤醒女性的自我解放意识。受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妇女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把“女性自我意识”、“女性群体意识”、“女性主体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的启蒙作为妇女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求妇女不论在家庭生活当中还是在社会活动领域,都应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和屈从而独立自强。“走向女人”、“回归女性”的议论,既是对“文革”时期“去女性化”或“做像男人一样的女人”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女性多姿多彩生活状态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另一方面,以知识女性为主体的妇女研究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作为论说的基础,试图通过自己手中的“笔”,记录、总结妇女生活的经验,阐释、传播社会性别的理论,以唤起更多的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占据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和西方无异,这里所反映的大多是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知识女性的呼声和愿望,以及她们对政治参与和就业机会均等的利益需求。
  其二,关注弱势妇女群体的利益。在女性主义“差异”理论的指导下,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劳动妇女命运的关注,始终是妇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20年来,关于农村妇女或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妇女的贫困化问题和生殖健康问题、女童的受教育问题,以及打工妹的权益保障问题、老年妇女的精神空寂和生活保障问题、保姆的人格尊严和待遇问题、女工的工作环境改变问题、同性恋的合法性问题、残障人的社会关怀问题、工作场所的性骚扰问题,等等,都已进入妇女研究的视野。许多研究者运用质性研究和田野调查等方法,通过对弱势妇女群体的深度访谈和细致考察,不仅为学术研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实证调研材料和口述资料,而且代表草根妇女发出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时为政府了解妇情以及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
  [责任编辑:刘冰雅]
  12下一页尾页
  2
  1
  其三,建构性别的知识生产体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在高等教育体制内的进入为知识生产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性别”不仅成为人们认识和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且在学术研究领域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也日益凸显。首先,通过对传统知识生产体系中女性“缺席”或“失语”状况的系统梳理,对知识所具有的“普适性”、“客观性”以及“价值中立”等观点进行质疑,试图获取妇女在知识生产领域的话语言说权,同时确立她们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其次,通过对一系列有关女性气质概念的重新定义(如感性、柔美、客体、身体等),试图发现蕴藏在文字或符号背后的性别意义。事实上,随着妇女社会参与领域的无限拓展和学术领域女性研究者数量的不断增多,女性的经验和智慧已经直接融入到了当代知识生产的体系之中。当前,妇女研究领域的“批判”与“重建”是全方位的,女性文学、女性社会学、妇女史、女性哲学、女性心理学、女性艺术、女性教育、妇女与政治、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科学、妇女与宗教等学科在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破土而出,都对传统的知识生产体系形成了挑战;话语、权力、知识与性别的结合,已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表征。
  其四,改变父权的社会性别制度。“社会性别”概念的引入和广泛传播,不仅对中国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形成了巨大的解释力和解构力,而且作为一种思想武器,使得许多妇女研究者在反对“经院哲学”的行动中,将性别平等的理想向现实的制度层面推进。其一,在政治生活领域积极倡导“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理念,试图通过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制定,维护、保护妇女的各项权益,同时保障两性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获得人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源上的机会平等;其二,努力促进妇女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以便为政府改变结构性或制度性的性别不平等提供理论支持;其三,将性别预算、性别统计、性别评估、性别测量等作为衡量妇女解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或变量,以便在政府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充分考虑性别因素的作用;其四,一些女性主义者对性别歧视的极度敏感,以及旗帜鲜明的批判立场,强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性别制度的全面变革。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妇女研究的影响,有着明显的“理论先行”的印痕。也就是说,当西方发展了200多年的女性主义理论在一夜之间呈现于国人面前时,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之间观念或理念的矛盾交织,以及认识上的分歧,必然带来一些研究者机械照搬或囫囵吞枣的状况,进而影响到当代中国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化。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妇女研究开始对产生于“西方中产阶级白人妇女”的各种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反思,“妇女的+本土的”作为中国妇女研究的一种基本立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同。她/他们把中国社会一个世纪以来对妇女解放的“推动过程”和“推广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社会主义妇女解放道路的选择”、“男女两性和谐发展与良性互动”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都使得中国的妇女研究呈现出不同于西方也有别于传统的诸多面相,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积累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源。
  (畅引婷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责任编辑:刘冰雅]
  第1页上一页12
    1. 中国妇女十一大闭幕 刘延东代表国务院表示祝贺
    2. 中国妇女十一大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王岐山致祝词|侧记
    3. 中国妇女第十一大举行主席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4. 中国妇女十大以来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综述
    5. 从意识觉醒到社会关照:中国妇女学的发展(1995~2011)①
    6. 从意识觉醒到社会关照:中国妇女学的发展(1995~201...
    7. 谱写新时期中国妇女事业发展新篇章
    8. 近年来美国的中国妇女史研究范式的嬗变
    9. 从西方至上到以中国为中心——变动中的美国中国妇女研究视角
    10. 妇女进步与我们的未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