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研究
“人民诗人” 深情如许
发布时间: 2010-02-09    作者:俞晓兰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2-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宫苏艺于1983年左右拍摄的臧克家是家人最喜欢的一张   

臧克家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出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曾参加随枣战役,冒死赴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爱国精神和抗敌事迹。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

  1933年诗坛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这年7月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这部由闻一多作序并出版的诗集,刚刚面世就引起了文坛的关注。茅盾甚至认为,“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是最优秀中的一个了”。

  臧克家的诗在形式上主要受新月派的影响,而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乡土的生活和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坚忍与民族的忧患,被看作是30年代乡土诗歌的代表。此后,他陆续出版的长诗有《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点》等一系列作品。

  他的诗从不用柔曼的音调来诉说个人的哀乐,也很少用强烈的呼声来抒发对旧中国的愤慨,而是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当时农民的不幸与勤劳,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其中深层的情感,《难民》和《老哥哥》写出农民悲痛的遭遇,《村夜》和《答客问》描绘了30年代前期北方农村的动乱,语言含蓄,笔中藏锋。

臧克家与夫人郑曼在北京协和医院,俞晓兰摄于2003年7月10日

  六年前,当立春刚刚叩开2004年的大门,99岁的文坛泰斗、人民诗翁、世纪作家臧克家,于正月十五,朗月当空、华灯普照之时,在五彩烟花的绽放中平静地走了。

  五年后的同一天,2月5日,与他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妻子、90岁的资深出版人郑曼与世长辞。

  他们同日去世,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都见证了他们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同舟和真挚感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