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苏艺于1983年左右拍摄的臧克家是家人最喜欢的一张
臧克家
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写出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率第五战区战时文化工作团,曾参加随枣战役,冒死赴前线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爱国精神和抗敌事迹。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代理社长。
1933年诗坛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这年7月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这部由闻一多作序并出版的诗集,刚刚面世就引起了文坛的关注。茅盾甚至认为,“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是最优秀中的一个了”。
臧克家的诗在形式上主要受新月派的影响,而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乡土的生活和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坚忍与民族的忧患,被看作是30年代乡土诗歌的代表。此后,他陆续出版的长诗有《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点》等一系列作品。
他的诗从不用柔曼的音调来诉说个人的哀乐,也很少用强烈的呼声来抒发对旧中国的愤慨,而是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当时农民的不幸与勤劳,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其中深层的情感,《难民》和《老哥哥》写出农民悲痛的遭遇,《村夜》和《答客问》描绘了30年代前期北方农村的动乱,语言含蓄,笔中藏锋。

臧克家与夫人郑曼在北京协和医院,俞晓兰摄于2003年7月10日
六年前,当立春刚刚叩开2004年的大门,99岁的文坛泰斗、人民诗翁、世纪作家臧克家,于正月十五,朗月当空、华灯普照之时,在五彩烟花的绽放中平静地走了。
五年后的同一天,2月5日,与他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妻子、90岁的资深出版人郑曼与世长辞。
他们同日去世,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都见证了他们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同舟和真挚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