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1914年12月生于安徽利辛。1938年参加新四军,后入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筹建中国人民大学,任经济系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经济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会长等职。其主要著作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当代帝国主义经济》、《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从1984年至今已发行上百万册。
宋涛先生走了,静静地走了,听到这一噩耗我心里十分悲痛,我的精神上顿时少了一个很大的支柱。我最后一次见到宋老是在2011年元旦前,在北大人民医院的病房里,宋老显得很清瘦,但说话仍然底气十足、思维清晰。他说,不要再来看他了,这样很耽误时间,抓紧时间好好做研究。没想到,这竟是我们的最后一别。
能够成为宋老的博士生,我倍感荣幸。当初报考时我就知道宋老的为人和学识,心想这是一位学术大师,就不免有些拘谨。见到宋老后,这种拘谨却消失了,宋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体魁梧、硬朗;形态端庄、气宇轩昂;眉宇间透出的慈祥多于思辨,不说话便已显尽了大师风范。博士生入学后,院里安排我做宋老的学术秘书,宋老就像我慈祥的老父亲,教诲我如何做人和做研究,使我受益匪浅。毕业后至今,在与宋老的交往中,他老人家的人品和学识仍然影响并改变着我的人生。
一个人的人品和学识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宋老一生坚持不唯上、不媚俗、不追风的处事原则,这使他能够做到科学和准确地辨别学术观点,其成果卓著,但他的坦诚和率真又使他在历次政治风波中遇到不少麻烦。在回忆他的风雨人生时,他曾和我说:“我的一生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党和身边同志的事清,我问心无愧。”“我的一生是没有污染的。”宋老几次和我说:“要想做好研究首先要做好人,踏踏实实地做人,做研究最怕是没有自己的观点或不坚持自己的观点。”
认识宋老的人都会对他有“廉洁自律、淡泊名利、安于清贫和寂寞”的评价。宋老是从延安走出来的学者,资格老,但从不居功自傲,也从不开口向组织要求什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宋老在外讲课也从不收取讲课费。有一次,我随宋老去一所大学讲学,主办方给了2000元讲课费,我带回来并对宋老说:“师母身体不好,您儿子下岗了,女儿患病,况且,这是您应该得的。”宋老很严肃地让我把这笔钱放到“宋涛基金”中,以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从我认识宋老时起,他就是一身藏蓝色的中山装,每天准时到办公室工作,风雨无阻,每天坚持自己打水、买菜,生活十分简朴。在办公室里,每一张纸都要写两面,吃过的药的说明书背面也都写满了字。宋老说:“尽可能给国家节约每一张纸。”我有时会跟宋老开玩笑地说:“要是人人都像您这样,商家怎么进行再生产呀?”他笑了。
如果我们要给大师下个定义,那么,我觉得大师应具备两个条件:人品和学识。宋老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刻苦钻研,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术成就。他为人师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称宋老为经济学界的大师当之无愧。像宋老这样的学者的去世几乎可以代表一个学术时代的过去,宋老他们这代人的人品和学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研究经济学是宋老生命的支柱,他的一生孜孜不倦,不知疲累。无论是在陕北公学,还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无论是曾经不为人知,还是声名赫赫,抑或是在病床前,宋老的研究态度从来没有变过。他心无旁骛、一丝不苟地做研究,这种专注和严谨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理论联系实际是宋老的一贯品格。宋老做研究不跟风,不做应景之作,他敢于直谏,在调查研究中得出结论。例如在上世纪50年代初,对“大跃进”提出的看法;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提出的看法;在阐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提出的观点;在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发表的见解;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问题上发表的论述……宋老著书立说,戎笔一生。宋老的这些研究成果是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典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宋老在学术上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对不同意见他从不恶语相向,也从不以身份压人,表现出了一位大师的雅量和豁达。他的著作和教材一直都是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学读本,他从教70年,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经济学人才,他亲历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创办和发展,他为中国经济学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奋斗了一生。
近几年,宋老在和病魔作斗争时表现出了超常的意志力.在医院住院时因为胆囊炎不能吃东西,靠营养奶维持,宋老每天都要围着病房走八圈,不走完决不回去。宋老坚强、阳光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我。
我常想,我要以导师为榜样,踏踏实实地做人、做研究。
恩师教诲永世不忘!宋老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