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和生产的中近程弹道式导弹发射成功。1964 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携带核弹头的战略导弹发射成功,导弹核武器实现了实战化。与此同时,1966年我军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保卫国家安全的战略核力量。
2、加快发展氢弹和洲际导弹,进一步提高核反击能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氢弹、洲际导弹等新型、超大威力核武器的问世,核大国之间的热战受到较大的制约。毛泽东同志及时洞察到国际军事技术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新变化,指示在取得原子弹和中近程导弹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我国氢弹和洲际导弹的研制。1965年1月23日,毛泽东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为制止战争,争得战略上的主动。
广大科技工作者遵照毛主席“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指示精神,尽力克服文革的干扰破坏,攻克技术难题。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战略核武器的威力水平得到大幅度的增长。
洲际导弹是指射程在八千公里以上、具备高突防能力的战略核武器。是遏制当时的敌对超级大国对我发动核战争的关键武器。六十年代末,中苏边界军事对抗升级。苏方部署了的可覆盖我国全境的各型核导弹,而我方因缺少洲际射程的核导弹,无法对其核心地区构成核威胁。在战略总态势上于我十分不利。洲际导弹的研制周期,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被大大推迟。毛泽东同志深为此焦急。据时任洲际导弹工程师的王永志同志回忆,1969年冬天,叶剑英元帅在视察航天工业工作时,传达了“没有洲际火箭毛主席睡不着觉”等加紧该项研制工作的指示,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有很大激励。这一技术难度大、配套复杂的重要武器,直至四人帮被粉碎后才得以突破。1980年5月我洲际导弹向南太平洋发射成功,终于实现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夙愿。
3、“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也是我战略核反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太空兵器。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就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世界宇航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全球各战略目标一览无遗,使我国远程核反击效能大大提高。1984年我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投入运行、直至今天,载人航天、登月飞行等一系列成果的获得,使我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航天大国。
4、“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为建设我强大的海军,增强我战略核导弹的二次核打击能力,核潜艇的研制势在必行。在苏联拒绝帮助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毅然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句掷地有声的号召。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万难,拼力打造出中国核潜艇,给予巨大动力。
从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起,后续核潜艇型号陆续进入人民海军行列,为保卫祖国的海疆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10月我国固体战略核导弹水下发射成功,1988年9月我国核潜艇装载的战略核导弹水下发射成功,使我国二次核反击能力进一步提高。当今,装备了洲际核导弹的我战略核潜艇正走向深蓝,显示了我国强大的战略核实力。
“两弹一星”一系列开拓性成果及其后续发展,标志着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新中国国防事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的战略核力量,正忠实地履行着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职责。
5、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战略
我国没有原子弹时,毛泽东同志就明确表示:“我们的国家将来可能生产少量的原子弹,但是并不准备使用。既然不准备使用,为什么要生产呢?我们是用它作为防御的武器。”
1964年10 月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中国政府即发表声明指出: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国发动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声明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区使用核武器。
自从拥有战略核力量以来,我国始终贯彻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核武器的立场和观点,始终不渝地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我国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拥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出于自卫的需要。中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不参加核军备竞赛,也从不在国外部署核武器。中国保持精干有效的核反击力量,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任何此种行为都将导致中国的报复性核反击。”
6、赢来和平
在新中国建国初的严酷国际国内环境中,作为过渡性国家战略,我国在一个时期里,选择了与社会主义苏联结成战略同盟。随后发生的国际风云变幻,国家利益、地区利益、民族利益的剧烈碰撞,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国际形势的发展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必须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一个独立自主的、统一的中国,这是百年来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共同的奋斗理想,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全国人民的承诺。
要建设独立自主的、富强的中国,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中,不难看出我国国防力量的增长对国家发展及世界形势的积极影响:
中国重返联合国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以及后续战略核力量的建立,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也让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衷的高兴。在亚非拉等国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从此,中国正式登上国际政治的大舞台,全面迎来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
美国第七舰队撤离台湾海峡,中美关系正常化
我国原子弹试验成功及后续核武器项目的成功,使美国对我实行二十多年的核威慑敌对政策彻底破产。美国政府不得不接受一个无法依靠武力征服的强大的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结束了美国政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与我为敌的政策。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第七舰队及驻台美军全部从台湾撤离。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得到全面发展。
苏联百万大军撤离边境,中苏国家关系正常化
从60年代后期中苏爆发军事冲突以来,苏为对我施压,在我三北边境部署重兵百万,随后又从越南、阿富汗,共三个方向对我国形成军事包围之势,
当时,尽管我国拥有巨大的反侵略战争潜能,并装备了可用于实战的中近程核导弹,让苏联对我发动全面战争有所顾忌。但因文化大革命对“两弹一星”事业的严干扰,洲际导弹的研制多次受挫,致使我无法构成对敌核心地区的有效核反击。而对方针对我国的各型核导弹可覆盖我全境,造成了我在战略整体上承受的压力远大于对方。
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1980年5月,我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成功,1982年潜地战略导弹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核反击能力,以及遭受敌核攻击后仍具有的二次核反击能力。基于我洲际导弹射程已可覆盖对方的全境,双方军事对峙中,苏方的核战略优势已不复存在。加之,全球范围内的苏美争霸日趋剧烈,沉重的包袱让对手力不从心,苏不得不实行战略调整。
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表达了愿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意愿。双方随后展开谈判,国家关系迈入解冻之旅。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双方百万大军从边境撤离,长期处于军事对抗的中苏关系得以缓和。
从此,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得以全面推进,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述历史的变迁,让人们清楚地看到我战略核力量在国家安全和国际较量中的举足轻重作用。同时,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高瞻远瞩,以及在我国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非凡胆略。
共和国六十余年的历史,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国防大战略的真谛。使人们对其中的两大支柱——“人民战争”和“两弹一星”,在我国安全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及其相互推进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年长期在统帅部工作并参与“两弹一星”事业领导的张爱萍同志,在谈到他对毛泽东国防战略思想的理解时说:“那时(指六十年代)也困难,比现在(指八十年代初军队要忍耐时期)还困难,但不是无所作为。毛泽东抓两手,原子武器,大办民兵师,就是基于对战争的认识,那时就是准备帝国主义对我全面入侵的。一个让你不敢打;一个让你打不起。”(张胜著《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第46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毛泽东国防大战略中这核心的六个字:“不敢打”和“打不起”,精准地表达了该战略要实现的主要战略目标。一个弱国,只有首先具备了让对手“打不起”的战力,才能进而去获得让对手“不敢打”的国防实力。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给后人们留下了一个任何敌手都“不敢打”的强大国防。为我们“振兴中华”的后续伟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四、伟大的战略遗产
——国家和平发展的强大基石
毛泽东国防大战略及其指引下建立的我国战略核力量及强大国防,是留给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伟大战略遗产。在当今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无疑成为我国“和平发展”的强大后盾。
1、奠定了我国的大国地位
以战略核力量为支柱的我国国防力量,为中国取得有利的国际地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同志指出:“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的非凡的人间奇迹,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胡锦涛同志指出:“核武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国国家安全的基石,是我国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同志也指出:“第二炮兵是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2、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安全基础
国家的安全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没有自我防卫能力,没有对领土和主权安全的自信,难以实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外开放,西方世界占有重要比例。在西方政客的理念中,“打不赢的敌人就是朋友”是一句至理名言。新中国建立后的二十多年里,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们当作敌人,并以军事手段对我施压。只有当我们拥有的国防实力,让他们“打不起”,进而“不敢打”时,才改变了对我较量的方式和策略。逐步由对抗转变为对话,由热战转变为冷战,由冷战转为和平。由军事对抗转化为经济、文化等其它手段的竞争。
强大的国防,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中国近代史以来最好的国家和平环境。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大好的发展机遇期,义无反顾地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得以全面推进,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管国际局势如何风云变幻,我基于强大国防为后盾的对外开放政策,始终不动摇。坚定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奠定了我国和平发展的安全基础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理念的必然,是符合当今世界历史潮流发展的理性选择。它既符合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也最大程度地符合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非安全因素。核大国拥有的核武库,仍具备足够毁灭地球许多次的威力。某些大国已建立或正在加强的军力部署和军事同盟,明显针对着中国。因历史和现实利益矛盾引发的地区或国家间冲突,难以避免。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依然严重存在。国际敌对势力针对我国家安全策划和制造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跨国犯罪活动有加剧势头。“台独”势力仍在猖狂挑战,严重阻碍着中国的统一大业。
这一切对我国安全环境的现实挑战,严重地干扰着我国的和平发展。正是我国具备了以战略核力量为后盾的强大国防,才能力地维护着我国和平发展事业的持续推进。
4、为赢得战略博弈的主动权提供了强大后盾
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触及或改变原有的国际利益格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在我国和平发展进程中,一些国家处心积虑地对我加以遏制。美国推行重反亚洲战略,深化军事同盟,扩大军事存在,频繁制造地区紧张局势。少数邻国在涉及中国领土和海洋利益上挑起事端,制造麻烦,亚太地区日益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舞台。面对各种挑衅和争端,既要坚持以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又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让挑衅者知难而退,坚决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
以战略核力量支撑的我国国防力量,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赢得战略主动权的国际较量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奠定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随着“两弹一星”事业等重大国防工程的成功开展,我国建立起核、航空、电子、兵器、造船、航天等工业部门,开辟了原子能、飞机、电子、光学、舰船、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拉动了冶金、机械、化工、材料等一大批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由农业国向工农业大国的迈进。不言而喻,“两弹一星”事业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同时,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两弹一星”事业,也为我国迈向科技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重要日子里,我们沿着共和国国防史的脉络,回顾了这位伟人的一系列已被历史证明的战略筹划和实践,深刻理解他国防大战略的思想。这既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缅怀,也希望给当今的人们提供可贵的历史借鉴和有益的启迪。
我们相信,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为国家创建的强大国防,及其相应的治国、治军经验等宝贵战略遗产,将长久地福佑着继续奋斗在中华振兴征途上的中华儿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