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邓小平研究
孙翠萍:1975年邓小平主持整顿的历程
发布时间: 2025-05-21    作者:孙翠萍    来源:百年潮 2025-05-21
  字体:(     ) 关闭窗口

  1975年,由于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以毛泽东“三项指示为纲”大刀阔斧领导整顿。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整顿挫败了“四人帮”的阴谋行径,国家形势有了明显好转。笔者根据最新出版的文献资料系统考察邓小平主持整顿的历程,回顾邓小平的历史贡献,重思1975年整顿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接替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

  (一)毛泽东对“四人帮”的批评

  毛泽东在忧虑国家局势和未来的同时,也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结合在一起兴风作浪很不满意,强调以安定为好。197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批评“四人帮”搞帮派活动。毛泽东在会议上告诫江青等“不要搞成四人小宗派”,批评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自“批林批孔”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帮派活动。8月23日—9月10日,各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毛泽东的多次指示,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八年。现在,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毛泽东的“八月指示”打破了“四人帮”自“批林批孔”运动以来妄图整掉一批军队领导干部的预谋,也中止了他们篡党夺权的部署。

  (二)围绕筹备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斗争

  从1969年中共九大以后就酝酿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经过九届二中全会(庐山会议)、九一三事件、“批林批孔”等政治斗争,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筹划下于1975年1月召开。围绕筹备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斗争打破了由“四人帮”来“组阁”的阴谋。1974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准备召开四届人大的通知》。11月6日,毛泽东批阅了周恩来关于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各项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报告说:我积极支持主席提议的小平为第一副总理,还兼总参谋长,便于杨成武同志学习工作。毛泽东批示:“已阅,同意。”11月10日,江青就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人事安排一再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当日批示,告诫江青:“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江青不听毛泽东的告诫,继续公开要官。11月19日,江青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在受到毛泽东批评后仍不死心,把唐闻生、王海容找去,要她们去长沙时向主席转达她的意见,由王洪文任副委员长,排在朱德、董必武同志之后。唐、王向毛泽东报告后,毛泽东说:“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作委员长,她自己作党的主席。”

  (三)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1975年1月13—17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批准《政府工作报告》,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邓小平、张春桥、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华国锋、陈永贵、吴桂贤、王震、余秋里、谷牧、孙健为副总理。

1974年,毛泽东和邓小平亲切握手

  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之后,邓小平已经由毛泽东确定担任党的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和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比“文化大革命”前还要多。

  1975年2月1日,周恩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国务院各副总理的分工。会上,周恩来说:“我身体不行了,今后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同志主持。”此后,邓小平实际上接替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

二、整顿的初步推进

  邓小平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明确提出要对被搞乱了的各条战线进行整顿,提出摆脱动乱、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当时条件下所能进行的拨乱反正。

  (一)整顿工作从整顿军队开始

  “军队要整顿”是毛泽东的要求与指示,邓小平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后就开始着手落实,邓小平《军队要整顿》讲话的发表成为1975年全面整顿的开端。1月25日,邓小平在总参谋部机关团以上干部会上传达了毛泽东提出的军队要整顿的指示,发表了《军队要整顿》的讲话。

  邓小平《军队要整顿》的讲话为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召开做了思想上的准备。6月24日—7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叶剑英、邓小平主持下,集中讨论了军队整顿和编制体制调整等问题,通过了《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和安排超编干部的报告》。会议认为,军队总的来说是好的,经得起考验。但由于林彪一伙的破坏,存在的问题很多。7月14日,邓小平在会上讲话指出了军队肿、散、骄、奢、惰等问题。会议研究确定对军队进行整顿。7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军委《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和安排超编干部的报告》以及叶剑英、邓小平两位副主席的讲话。这对当时全国各条战线正在进行的整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8月7日,中央军委转发了总政治部《关于安排超编干部方案》。9月7日,中央军委转发了总参谋部《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方案》。

  经过这次调整配备领导班子,全军各大单位政治上加强,组织上精干纯洁,干部年龄相对年轻。军委扩大会议以后,军队的军事训练全面恢复,有效地遏制了军队内部的各种派别活动,军队的派性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进一步巩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国民经济整顿从铁路抓起

  整顿国民经济是整顿的首要工作。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要抓的首要工作。1974年11月6日,毛泽东在李先念汇报国民经济的情况时指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975年2月10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伊始,中共中央就发出《批转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党“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破坏,1974年工业生产的情况不好,解决铁路问题已经成为能否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关键。邓小平抓住这个关键,下决心首先整顿铁路。

 

邓小平大刀阔斧地采取整顿军队的措施,受到全军指战员的热烈拥护。图为邓小平同许世友交谈

  1975年2月25日—3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解决铁路问题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3月5日,邓小平在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现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也要有个物质基础,不然怎么过渡到共产主义?各取所需,是要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嘛。这同“唯生产力论”是两回事。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即1975年中央九号文件),并作为中共中央文件下发。邓小平重要讲话的传达和这一文件的下达执行,标志着1975年国民经济各条战线整顿工作正式开始。

  3月9日,铁道部部长万里到达徐州,打了铁路整顿的第一场硬仗。3月28日,在铁道部领导干部会议上,万里作了题为《认真贯彻中央九号文件,搞好整顿,扭转形势》的讲话。4月至6月,全国铁路共破获各类案件7600多起,依法惩办了严重犯罪分子3000多名,从而震慑了犯罪分子,教育了干部和群众,使偷拿、哄抢运输物资的歪风基本刹住。

 

通过整顿,徐州铁路分局列车运行恢复正常

  铁路整顿也带动了地方整顿。在铁路整顿的同时,邓小平注意到铁路的问题与地方的问题搅在一起,需要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邓小平指出:“铁路系统里闹派性的人同地方上闹派性的人是有联系的,反对派性,要把他们之间的联系切断。”因此,在对徐州铁路局进行重点整顿的同时,中共江苏省委对徐海地区(包括当时行政区划上的徐州市、徐州专区和新海连市)也进行了整顿。

  (三)钢铁、煤炭等工业领域的整顿

  1975年3月8日,邓小平同叶飞谈话表示:“目前我首先要抓铁路、钢铁、煤炭、军工,还有教育。但是交通战线的整顿,你们不要等,不要误了时机,整顿的方针已经明确,你们放手去做。”3月25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在作会议总结时他指出:中央九号文件发下去之后,铁路运输迅速好转,对各行各业都有很大影响和推动。铁路一通,就暴露出冶金、电力等各行各业的问题。各部都要自己打算打算,怎样工作,怎样解决老大难问题。下一步的中心是要解决钢的问题。

  1975年1月至4月,全国钢铁产量比计划要求少产195万吨。5月,整顿的重点转到钢铁工业。5月8—2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李先念、邓小平先后就整顿钢铁工业发表重要讲话。29日,邓小平在讲话中第一次把“三条重要指示”作为各项工作的“纲”提出,后来即形成“三项指示为纲”的提法。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座谈会后,国务院成立了钢铁工业领导小组。6月4日,中共中央转发冶金工业部党的核心小组《关于迅速把钢铁工业搞上去的报告》并作出《关于努力完成今年钢铁生产计划的批示》。

  除钢铁工业外,煤炭生产也是一个薄弱环节。煤炭部部长徐今强积极贯彻九号文件精神,一方面促进生产、运输好的陕西、河北、河南、安徽及东北各矿,让它们多产、多运;一方面敢于同派性作坚决的斗争,重点解决在全国煤炭产量中占重大份额的两省四矿(山东的枣庄、肥城、新汶,江苏的徐州)的问题,生产上得很快。

  邓小平抓住关键环节,从铁路工业整顿开始,对工交战线各行业进行整顿,原油、原煤、发电量、化肥、水泥、内燃机、纸及纸板、铁路运输量等在五六月创造了历史上月产最高水平。全国工业总产值1975年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的47.4%,财政收入完成全年收入的43%,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可见整顿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都是切合实际且成效显著的。

  (四)财经系统的整顿

  针对财政工作的混乱状况,1975年1月,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扭转财政收支不正常情况,纠正违反财经纪律现象。为此,财政部重申财经纪律,着手整顿财政工作秩序。2月和3月,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召开工作碰头会,要求理直气壮地抓社会主义积累,努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3月15日—4月25日,国家计委召开长远规划工作会议。根据会议要求,财政部部内组成由有关司(局)参加的编制长远规划的专门班子。4月7—19日,财政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税务会议,强调要更好地发挥税收的作用。为加强对全国税收工作的领导,财政部税务局恢复为“税务总局”的建制。197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税务局。8月,根据邓小平关于整顿的精神,财政部制定了“财政十条”,即《关于整顿财政金融的意见》。财政系统的整顿,促使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开始树立起企业要讲经济效益的观念,促使企业加强管理,严格财经纪律,是整顿的重要环节。

按照邓小平“把钢铁生产搞上去”的要求,首都钢铁公司工人奋战在高炉前

三、理论领域的交锋与整顿的推进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与整顿同步展开,理论领域的交锋伴随着整顿的推进。1975年2月18日,经毛泽东审阅同意,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的通知》。由此,全国兴起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四人帮”利用学习理论,把联系实际的重点放到所谓反“经验主义”上,企图以此来攻击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破坏安定团结,以为其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服务。

  4月18日,邓小平向毛泽东反映自3月初以来江青、张春桥等大反“经验主义”的问题,表示不同意关于“经验主义”是当前主要危险的提法,得到毛泽东赞同。5月3日,毛泽东召集北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发表重要讲话。关于反“经验主义”问题,毛泽东说:“春桥那篇文章,我没有看出来,只听了一遍……讲了经验主义的问题我放过了。”毛泽东批评江青等人说:“不要搞‘四人帮’,你们不要搞了,为什么照样搞呀?为什么不和二百多个中央委员搞团结,搞少数人不好,历来不好。批经验主义的人,自己就是经验主义。”5月27日、6月3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毛泽东5月3日讲话,批评“四人帮”。王洪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被迫作了一些检讨。

  为了同“四人帮”在思想理论等领域进行斗争,1975年7月5日,经党中央、毛泽东批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设立。国务院政研室成立之初除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文化、科学、教育、出版方面的情况以外,还配合各方面整顿,起草、撰写一些重要文件和文章。

  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国务院接连开会6次,听取体制、钢铁、工业和企业管理、基本建设、机械工业、轻工农林商业等6个小组的汇报,并进行讨论。8月18日,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划委员会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即“工业二十条”)。“工业二十条”集中了1975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一系列讲话的精神,概括了国务院计划工作务虚会讨论的成果和工交战线初步整顿的经验,是解决“文化大革命”在经济战线上造成的混乱和灾难的纲领性文件。

  (一)文艺工作的调整

  1975年7月,毛泽东亲自指示调整文艺政策以扭转自“文化大革命”以来被江青搞得一片萧条的文艺工作战线。7月14日,毛泽东同江青谈话明确指出:“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一下,一年、两年、三年,逐步逐步扩大文艺节目。”

  邓小平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不失时机地对文艺工作进行调整,安排国务院政研室进行调查研究。胡乔木、邓力群等很快向党中央、毛泽东、邓小平转呈了揭露“四人帮”扼杀电影《创业》的信。7月25日,毛泽东读完该信后,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毛泽东的批示使长期受到压制、打压的文艺工作者奔走相告,热烈拥护。此后,经中央批准,一批被打入“冷宫”的电影陆续开禁,反映红军长征的话剧《万水千山》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重新出现在舞台上,沉寂多年的文化领域显露出生机。

  随着整顿的深入发展,“四人帮”处于被批评和受指责的地位,他们在文艺领域调整的压力下,更是处心积虑图谋反攻。1975年8月14日,毛泽东对陪读人员芦荻就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一书发表看法。8月下旬,江青召集于会泳等人开会说:“主席对《水浒》的指示有现实意义。评论《水浒》的要害是架空晁盖,现在党内有人架空毛主席。”毛泽东对江青类似的讲话未予支持。

  (二)国防工作与科技系统的整顿

  1975年5月19日,邓小平出席中共中央军委第十三次常委会议,听取国防科委和七机部的工作汇报。针对七机部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我看七机部也有一个整编问题。”针对七机部的派性问题,邓小平指出:“不准再打派仗,凡是打派仗的,坚决按中央九号文件办。”6月30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国防科委《关于解决七机部问题的报告》。7月20日—8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8月3日,邓小平在讲话中强调,解决军工企业的问题要主要抓好“建立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等三条意见。在中央军委支持下,国防科委果断清除了各种帮派组织,恢复了党的各级工作机构。严重混乱达8年的国防科委,在几个月内使科研、生产走上了正常轨道。

  1975年7月23日,胡耀邦到中国科学院后,立即着手进行整顿。经过20多天调查研究,胡耀邦等起草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9月26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会议,讨论《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9月28日,经过修改后的《汇报提纲》报送毛泽东审阅;10月24日,毛泽东把《汇报提纲》退给邓小平。《汇报提纲》虽然没能在毛泽东处通过,但它的起草与精神实质深得科技界的拥护,对科技的整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农业学大寨与全面整顿的部署

  在农村政策方面,在农业学大寨会议之前,已经采取了个别调整措施,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的主张。1975年8月16日,邓小平同意华国锋、陈永贵8月13日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请示报告》。9月15日,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昔阳县开幕。邓小平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任务。他指出:形势要求我们走快一些,现在全国存在各方面要整顿的问题。“毛主席讲过,军队要整顿,地方要整顿。地方整顿又有好多方面,工业要整顿,农业要整顿,商业也要整顿,文化教育也要整顿,科学技术队伍也要整顿。文艺,毛主席叫调整,实际上调整也就是整顿。”25日,邓小平将讲话稿送毛泽东审阅,26日,经毛泽东批准,讲话稿印发会议代表。

1975年9月15日,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昔阳县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讲话,重申对各方面工作都要整顿的方针

  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原定讨论国务院主管农业副总理关于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以及推广大寨“政治分工”等问题,由于农业部门和地方不少同志不赞成上述做法,因此会议没有对此作出决定。由此,农业的整顿只是提出了问题,没有进行大的调整。

  邓小平在整顿实践中总结和形成了全面整顿的思想,又用全面整顿的思想在指导实践。9月27日、10月4日,邓小平出席全国农村工作座谈会,关于全面整顿的领域,除了9月15日讲话中提到的八个方面外,鉴于浙江、河南等地搞“双突”(突击发展党员和突击提拔干部)的严重问题,邓小平又加上“党的整顿”,全面整顿成为“九大整顿”。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搞好整顿,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紧密联系各个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反对“片面地进行宣传”。10月7日,邓力群主持写出了《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的初稿。这篇文稿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全面论述了毛泽东关于学习理论、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三项指示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较好地概括和反映了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思想。

  《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工业二十条”)和《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一起,为全面整顿的展开从方针政策上作了准备。

  (一)教育整顿

  教育的整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邓小平在对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整顿的同时,提出要办好教育,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教育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整顿。在1975年9月26日国务院会议上,邓小平具体论述了“教育也要整顿”的问题,提出教育部门要解决“后继有人”的问题。

  时任教育部部长周荣鑫积极贯彻邓小平“教育也要整顿”的意见,主持起草《教育工作汇报提纲》,准备在教育领域进行深入全面的整顿。《教育工作汇报提纲》从整顿教育工作的要求出发,初步讨论了当时教育战线的形势、任务以及有关路线、方针、政策和整顿领导班子等重要问题,起到了指导思想上的整顿作用。该文件最后一稿的日期是1975年12月10日,由于“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已经开始,《教育工作汇报提纲》最终未能出台。

  (二)整顿党组织

  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关键的是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各级领导班子,整顿党的作风。邓小平在推动全面整顿部署的时候明确指出,“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只要抓住整党这个中心环节,各个方面的整顿就不难。

  1975年7月,邓小平指出:现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党的领导没有建立起来。解决的关键是建立省委一级的领导。省委领导建立起来,省委说话有人听,就能帮助地委、县委。这样,我们党就能够实现自己的领导了。他还讲到党的作风,提出:“反对派性,增强党性,是很重要的一条。”此后,党组织的整顿开始试点,为在全国开展整顿作准备。

  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踢开党委闹革命”,许多地方党的组织受到破坏。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党的领导没有建立起来,党的领导削弱了。各级都有这个问题。没有党的领导怎么行?”为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指出,一是整党主要放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上;二是要在整党的基础上挑选干部;三是搞好整党,必须正确地掌握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能听到风就是雨。

  根据中共中央的意见,中组部在9月召开了云、闽、川、鄂等六省组织部负责人会议,并派出三个组到贵、吉、宁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中组部起草了《关于整党问题的汇报提纲》,还代中央起草了一个整党文件。虽然这项工作后来被迫中断了,但是中央在组织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干部政策,使一些被打倒的老干部尽快恢复工作,一些被关押的干部被释放或解除监禁,被安排工作或住院治疗。

五、全面整顿的被迫中断与整顿的成就、意义

  1975年,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和解决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等方面问题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使国民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在肯定还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上,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问题上,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上,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方式上,邓小平和毛泽东存在矛盾和分歧,从而导致1975年全面整顿不可避免地被迫中断。

  (一)全面整顿的被迫中断

  1975年下半年,毛泽东的病情加重,行动、说话都很困难,同中央政治局委员之间只能通过联络员来保持不多的联系,但他仍然是党和国家大事的最后决定者。“四人帮”通过联络员反映的一些带有歪曲、挑拨性的情况,对一直担心“文化大革命”被否定的毛泽东作出错误判断、决策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动摇了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信任。

  1975年8月至10月间,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冰等人先后两次给毛泽东写信(信上反映了“四人帮”两个亲信人物的问题),信件是经邓小平转送的。毛泽东认为信的矛头是对着自己的。10月19日,毛泽东说:“我在北京,写信为什么不直接写给我,还要经小平转。你们告诉小平注意,不要上当。小平偏袒刘冰。”11月16日,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毛远新传达毛泽东对刘冰等来信的批评内容。12月14日,经毛泽东圈阅,中共中央转发清华大学党委《清华大学关于教育革命大辩论的情况报告》(1975年中央二十六号文件)。报告说:“刘冰等人两封信的出现,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今年七、八、九三个月,社会上政治谣言四起,攻击和分裂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翻文化大革命的案,算文化大革命的账。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后,一些学校相继进行了“教育革命大辩论”,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二)1975年整顿的成就、意义

  1975年整顿推动了“四五”计划的基本完成。1975年是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发展最好的一年,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有力保障了“四五”计划的基本完成。对照调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检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大多数产品产量指标已经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总产值“四五”计划规定1975年达到1230亿元,实际达到1260亿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四五”计划能够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非常不易。“四五”计划开始之际,由于计划指标制定过高,加上林彪、“四人帮”一伙的破坏等原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过周恩来主持工作进行调整,才稍有好转。正当国民经济发展开始重新步入正常轨道之时,“四人帮”为了夺取最高权力,不断滋事、搅乱全局。“批林批孔”运动引起社会动荡导致经济秩序又被破坏。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以及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抵制动乱、坚持生产和工作共同推动了“四五”计划的基本完成。

  1975年整顿是对1972年周恩来主持整顿的继续与发展。邓小平开始主持党、国家、军队日常工作,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多次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大局,重视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采取了一系列纠“左”措施,扭转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开展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反对派性,建立“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1975年国民经济成绩显著,是十年内乱中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一年。邓小平主持1975年整顿的成就和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领导魅力,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者简介:孙翠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一国两制”史研究中心秘书长。

  来源:《百年潮》2025年第4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