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思想精华的集中展现
——《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以下简称《思想年编》),与此前编辑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年编》、《江泽民思想年编》合在一起,形成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思想年编系列。《思想年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邓小平〖JP〗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集中展现了邓小平思想的精华。读者从中能真切感悟一代伟人的坚定信念、高超智慧、非凡勇气和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
一、《思想年编》的编辑理念和重要特色
中央文献研究室曾先后编辑出版《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以下简称《思想年谱》)和《邓小平年谱(1975—1997)》(以下简称《年谱》),那么,《思想年编》同前面两本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内容、篇幅不同,各有侧重。《思想年谱》共收入条目561条,约26万字;《年谱》分上下两卷,共3524条,约102万字〖BF〗;《思想年编》共1036条,约54万字。《年谱》篇幅宏大,融思想性、传记性为一体,既体现了邓小平的思想、决策,也详细地反映了邓小平的有关活动和日常工作,全景式地展现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历程。《思想年编》重点突出思想性,删减了邓小平生平活动中枝蔓性、重复性以及事务性的内容,充分吸收其中思想性的内容,同时对《邓小平文选》收录的文献作了重点摘编。无疑,这也是对《思想年谱》的补充和修订。
其次,在编辑形式上,《思想年编》进行了体例创新,颇具特色。其一,为了突出思想性,《思想年编》尽可能在每个条目前加一句提纲挈领的概括语,很鲜明地把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观点突显出来。例如: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年编》在该条目的首句点出这一点(参见《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以下引文除特别注明外,均引自该书。),使读者一眼抓住重点,印象深刻,查阅方便。其二,和强调时间性的《年谱》相比,《思想年编》根据思想性和重要性,在内容的顺序上作了微调。例如,1977年9月25日,邓小平谈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实现现代化从科教着手两方面的内容。《思想年编》根据邓小平思想整体的逻辑,将原本谈的第二个问题“实现四个现代化”放在前面,而将第一个问题“国际形势”放到后面,以突出重点内容。其三,《思想年编》采取了分段、分层次论述的编辑体例,这样既条理清楚又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再次,《思想年编》增加了30多处新内容。这些首次公开发表的材料可以分成四类:
1.一些较早提出的重要观点。例如,1978年6月22日邓小平同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谷牧等谈话时说:“同国外做生意,搞买卖,搞大一点。利用资本主义危机,形势不能错过,胆子大一点。不要老是议论,看准了就干,不要把宝贵时间耽误掉。”这反映了邓小平较早提出利用国际市场加快发展的重要观点。
2.关于一些重大问题的论述。例如,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关于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解决台湾问题的考虑:“我和台湾领导人讲,我们岁数不小了,都是炎黄子孙,来它个真正的统一,前人没完成的,我们完成,后人会怀念我们,感谢我们的。不做这件事,后人写历史总要责备我们。我们有条件完成,这个条件并不苛刻。国共第三次合作的道路就是首先考虑台湾能接受。国共合作,首先是平等的讨论、商量。不是由北京的中央政府和台湾的地方政府讨论,而是平等的两党商谈。我们为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充分考虑台湾能接受的条件。包括香港,还要考虑外国资本的利益。现在,我们不讲空话,充分考虑到现实,也充分照顾到将来。”这段论述,对我们全面理解邓小平关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有重要意义。
3.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观点。例如,1987年6月4日,邓小平谈到中日关系时说:“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今后还会遇到一些麻烦,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6月28日,他又指出:“我们现在需要日本提供资金、技术,但如果考虑到三十年、五十年,我看日本需要中国给予的东西更多。”这些话体现出邓小平对中日关系的清醒认识和长远眼光,也逐渐在实践中不断被证实。
4.一些精辟生动的重要论断。例如,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1990年6月30日邓小平指出:“中国新领导人有工作能力,是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不管压力有多大,都能承受。中国人不会屈服于外来压力。如果说现在不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那也是白银时代。”用“黄金”、“白银”的比喻生动地强调了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 二、《思想年编》全面展示了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历程
《思想年编》全面反映了邓小平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在目录部分按时间顺序摘录了邓小平的思想精华,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改革开放、科技教育、军事国防、对外关系、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以下举例说明:
关于经济思想,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要培养专家和懂行的人。要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
关于政治思想,邓小平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通过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来体现,空头政治不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关于文化思想,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富有远见地指出:文化也是一门为劳动者服务的行业和领域。
关于改革开放,邓小平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搞改革开放,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关于科技教育,邓小平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长远的根本大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关于军事国防,邓小平强调: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使干部成为军队和地方都合用的干部。
关于对外关系,邓小平强调: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关于统一战线,邓小平强调:新时期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关于党的建设,邓小平强调:要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思想年编》再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真实记录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前奏和准备阶段可以追溯到1975年的全面整顿。邓小平曾说:“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二大,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正确的新路,集中起来讲,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9页。)。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概念,它准确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本质。
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三大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初步系统的概括和阐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提出,是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这篇谈话是继1978年的著名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之后,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邓小平理论的经典之作。党的十四大从九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思想年编》还反映出,南方谈话后邓小平的思考并没有停滞,他在继续探索,对实现共同富裕、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及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等都有重要的论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我们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是《思想年编》的最后一个条目。
三、《思想年编》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
《思想年编》不但反映了邓小平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而且体现了他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比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着眼大局、辩证思维、立足实践、群众观点等。
关于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的重要思想方法。这一思想方法有三层含义。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分析情况,思考问题。邓小平说:“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本国的方针、政策、目标和计划。过去,我们没有这样做,犯错误就犯在这里;这几年成功,原因也在这里。”其次,要求真务实,力戒空谈。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他还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再次,要有错必纠。邓小平多次讲,我们干的是全新的事业,不要怕犯错误,但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利继续前进。
关于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首先就是在解放思想的大旗下敢闯敢拼出来的。解放思想的思想方法有三层含义:其一,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要真正仔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地想办法使我们的步伐快一些,使生产力发展快一些,使国民收入增加快一些,把领导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其二,胆子要大,要敢闯敢试。经济特区创建伊始,邓小平就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他多次强调: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其三,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邓小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是解放思想这一思想方法的成功体现。
关于着眼大局。通观《思想年编》,邓小平爱讲“大局”,善讲“大局”。他自己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邓小平着眼大局的思想方法,也有三层含义:第一,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邓小平提倡要顾全大局,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2页。)在评价毛泽东历史功过问题时,邓小平就不是从个人恩怨出发,而是着眼于党和国家的大局。他认为:“否定毛主席,就是否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否定了整个这一段历史。所以,有好多问题应该从大局着眼,不能搞得太细。现在的关键是安定团结。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集中力量向前看。”第二,要坚持矛盾论,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重点。这一点,最突出的体现就是他强调经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和“大局”,其他一切工作要围绕这个“中心”,服从这个“大局”。第三,要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眼光。邓小平多次强调,领导班子“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9、300页。)
关于辩证思维。邓小平是高超的辩证法大师,将辩证思维体现得最充分的,是他经常说“两句话”、强调用“两手抓”。说“两句话”,就是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比如,他在向外宾介绍中国国情时常说:“中国的情况可以归结为两句话:一是很落后,二是有希望。”又如,关于经济特区,他说:“现在我要肯定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第二句话是,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3页。)从“两句话”的辩证思维出发,在实践中就是“两手抓”。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页。)他认为,“提出要两手抓,就是两点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就是坚持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关于立足实践。邓小平崇尚实践,他的思想脉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和扩展。他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要立足全体人民的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这方面,邓小平是典范。他热情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多次强调:“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乡镇企业、承包责任制等都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其次,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升华为带规律性的理论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正如邓小平所说:“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关于群众观点。邓小平的群众观点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通览《思想年编》,每一历史时期邓小平的思考有其侧重点,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社会主义的忠诚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从1975年全面整顿时提出“对于人民生活水平,我们采取逐步提高的办法”,到1978年历史转折时提出“我们的根本问题是要搞四个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7页。),再到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就是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
〔作者蒋永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周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实习员;王达阳,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实习员,北京10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