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7年到1997年,给邓小平的时间只有20年,一个人从73岁到93岁,用20年的时间使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
这就是邓小平连同他的理论的魅力
“邓小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老百姓概括得最准确。他们贴的春联是‘致富感谢邓小平’;词作家蒋开儒在歌曲《走进新时代》中进一步提升为邓小平带领中国‘改革开放富起来’。富起来,按照邓小平理论的术语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要我来概括邓小平理论,很简单,其全部理论基础就是这10个字”,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这样谈起了邓小平。
作为长期从事邓小平理论和中共现实文献编辑研究工作的研究者,龙平平曾参加《邓小平文选》和一些重要文献集的编辑工作,参加《邓小平传》等撰写工作;担任了十二集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大型纪录电影《丰碑》等的主要撰稿人,31集大型编年体纪录片《中国1978—2008》总撰稿和电影故事片《邓小平》的编剧。谈及60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不断深化,他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执政理念的基础,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共享社会劳动成果,是实现党的执政理念的两个基本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不断增长,党的执政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与时俱进。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思考中国问题的立足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内核”,龙平平分析说,正是围绕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邓小平提出并阐发了一系列全新的理论观点。概括来说,主要是由6个方面构架了一个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动力;确定了中国100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即三步走发展战略;发展生产力的国内环境,即稳定压倒一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生产力的外部环境,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通过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在这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中,还包括邓小平其他一些经典论述,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于,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等等。在龙平平看来,邓小平理论就是这些很朴实的道理。
“邓小平理论的贡献是什么?就是初步回答和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其直接效应就是使一个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进入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社会”,龙平平评价说,“请不要忘记,从1977年到1997年,给邓小平的时间只有20年,一个人从73岁到93岁,用20年的时间使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邓小平连同他的理论的魅力。”
横下心来发展生产力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执政的经验积累期”,回顾60年来的发展,龙平平认为,在这29年间,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教训。成功与失误的分水岭是能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发生了偏差,逐渐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据统计,按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文化大革命10年间,中国国民收入损失达5000亿元。那10年,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我们却丧失了机遇。10年内乱,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背后,隐藏着党的执政基础削弱,人民对共产党执政信心下降、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困惑。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向何处去?“邓小平去世后,悼词中有一句话,说他当时能‘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龙平平告诉本刊记者,这个决定性环节就是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此,从批评“两个凡是”,到发动和领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东北之行,邓小平奔走呼号近两年。邓小平提出,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执政的根基。他提醒人们说“我们太穷了,老实说对不起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人民太好了。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受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由此,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横下一条心来,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紧紧扭住不放,一刻也不能动摇。邓小平的这些新的理念振聋发聩,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
1978年底,邓小平带领全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执政理念。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党的执政理念的拨乱反正,为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扫清了道路。
给人民看得见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