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张星星:第八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总结
发布时间: 2014-10-13    作者:张星星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4-07-08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八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专题 

  [编者按]5月19~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与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陈云纪念馆在浙江省杭州市联合举办第八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以“陈云与党史、国史研究”为主题,把学习研究陈云关于党史、国史研究的思想和实践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和“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现将部分与会者发言刊出,以飨读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与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陈云纪念馆共同举办的以“陈云与党史、国史研究”为主题的第八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已基本完成各项会议议程。按照会议组委会的安排,我主要围绕会议主题和与会论文做一个学术方面的总结。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把学习和借鉴历史经验作为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学习党史、国史提到新的高度,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联系和重大区别,强调这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国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月1日,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6月25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研究和弘扬陈云的宝贵思想遗产,我们把这届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陈云与党史、国史研究”。 

  陈云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长期处在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经历了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许多重大决策、重要事件和奋斗历程,对客观记录党史、国史,正确评价重要人物,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认真汲取历史教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佳木在会议开幕词中以宽广的宏观视野、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真实的切身体验,系统阐述和分析了陈云对待党史、国史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及其显著特点,以及对党史、国史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对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贯彻会议宗旨,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大家在讨论中认为,认真探讨陈云与党史、国史研究,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国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正确把握党史、国史的主流和本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成果做一个归纳和总结。 

  一、陈云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对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陈云一贯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为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深切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坚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的前途,才能树立起坚定的革命人生观;他坚持和倡导“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强调要把历史事实搞清楚、立全面、立准确,“敲定”下来,使它能够站得住,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主张要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历史,把历史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中去考察,论断要合乎实际,做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他十分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历来反对“用切断历史和生搬硬套的办法,把书本子上的抽象概念套到中国来,把生动的中国看成僵硬的中国”;他积极倡导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强调“这件事情现在要抓,以后也要抓,要一直抓下去”。 

  本届年会有20篇论文着重研究和阐述了这方面内容。中央文献研究室迟爱萍的《陈云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中围绕陈云富有创造性和个人特点的“十五字诀”,系统阐述了他在经济工作中坚持稳中求进、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全局观和重点论、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对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中央档案馆田伟和当代所陈东林的《学习陈云思想,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以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阐述了陈云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伟大成就、积极推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确对待两个历史时期探索中的失误、深刻认识两个历史时期在本质上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贯通等方面的正确观点。武汉大学丁俊萍、易振龙的《陈云党史观的鲜明特色及其当代价值》、北京警察学院何敏的《略论陈云同志的党史观及其教育意义》和当代所王蕾的《陈云对党史国史存史工作的重视与贡献》,结合陈云正确认识和对待党史、国史,客观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等具体实例,从不同侧面概括和阐述了陈云的党史观及其重要意义。当代所宋月红的《陈云指导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的思想基础与来源》和洛阳理工学院牛建立的《陈云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贡献及对国史研究的意义》,从新的视角研究了陈云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做出的重要贡献,对其中体现正确处理重大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做了深入探析。陈云纪念馆刘启芳的《〈陈云文选〉与党史研究》和华中师范大学梁云的《陈云与〈辽沈决战〉一书的编撰》,以较为深入翔实的研究,阐述了陈云在对待党史、国史重大问题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为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做出的重要贡献。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王祖强的《简述陈云在浙江的实践与思想在党史国史上的独特价值》和中国文联杨培林的《陈云对待党史国史中人和事问题的大局观和政策性》,结合陈云处理不同事例的具体实践,深入阐述了陈云坚持以全局观点、从党的最高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同时注意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及其对党史、国史研究的独特价值。国防大学董志铭、田野的《陈云对“文化大革命”研究的重要贡献和有益启示》、长沙师范学院周勇的《从陈云对“文革”的评价看国史敏感问题研究》和当代所储著武的《陈云是如何看待“文革”问题的》,从深刻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坚持有错必纠、正确看待毛泽东的错误和责任、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等方面,分析和阐述了陈云对“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问题的科学态度及其有益启示。此外,辽宁省社科院张洪军、闫璐的《陈云与中共中央辽东分局》,浙江农林大学程珂的《陈云对城市接管中的外事工作之贡献:以接管沈阳中的外事工作为中心》,当代所刘海飞的《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历史贡献》,中央文献研究室宋毅军的《陈云和邓小平为中共八大作出的历史贡献简论》,北京警察学院于英丽的《潘汉年冤案得以平反是陈云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必然结果》,中央党校沈传亮的《陈云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等,还分别研究了陈云在一些重要历史时刻做出的重要贡献。 

  二、陈云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陈云在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曾长时间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注重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积极探索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在深入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主持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与中央组织部共同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重要保证;他特别重视恢复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认为“这件事是我们全党最大的事情”,提出“要把发扬民主当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风气”,强调“核心领导只有经过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并在实践中经过考验,才能建立起来”;他把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提到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强调“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他特别重视加强党的纪律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强调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认为“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成大事,社会也无法稳定”。 

  本届年会有14篇论文着重研究和阐述了这方面内容。中央文献研究室熊亮华的《陈云对抗战初期党建工作的独特贡献》、江汉大学刘明钢的《中组部部长陈云谈党的组织工作》和广东省委党校吴克辉、李梦阳的《延安时期陈云对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探索》,着重研究了陈云在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陈云抗日战争时期党建思想的时代价值。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倪清的《略论陈云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贡献及启示》和廊坊师范学院荣宁的《延安时期陈云与应用型干部的培养》,集中阐述了陈云在干部队伍建设和应用性干部培养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探讨了这些宝贵经验对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延安革命旧址管理处高慧琳的《陈云延安时期群众观及其特点》、陈云纪念馆张伊丽的《陈云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探析》和浙江嘉善史志办林丽冬的《从与嘉善的不解之缘看陈云的人民群众观》,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述了陈云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群众观点和为民“当差”、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善于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等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南开大学徐行、朱红星的《试论陈云的执政党监督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安徽师范大学孙前梅、高正礼的《建国初期陈云廉政思想探析》和江苏省委党校时伟的《陈云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系统研究和阐述了陈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加强执政党监督做出的重要贡献,探讨了陈云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对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启示。当代所邱霞的《试论陈云的治党思想》、北京物资学院刘耀京的《试论陈云的决策执行思想》和内蒙古乌海市委刘春的《陈云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治理制度化建设方面的主要贡献》,也从不同角度对陈云的党建思想与实践做了卓有新意的研究和探讨。 

  三、陈云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陈云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胡锦涛在陈云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陈云同志在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为毛泽东同志所赞扬,为全党所钦佩……陈云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入探索和准确把握,为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和经济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初,陈云即指出“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积累起来的”,“摸索革命的规律,我们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建设的经验,也必须有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才可积累下来”;当经济建设遭遇严重挫折之时,陈云强调“总结经验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必须看到我们现在的本领还不大,应该小心谨慎地前进,并在前进中随时总结经验,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探索历程中,陈云多次强调,改革“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必须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要走一步看一步,随时总结经验,坚持把改革搞好”。 

  本届年会有16篇论文着重研究和阐述了这方面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的《发挥“四个传统”的积极作用——学习陈云发扬“传统产区、传统产品、传统经营方法和传统市场”的思想》,详细论述了陈云发挥传统产区、传统产品、传统经营方法和传统市场积极作用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实施情况和重要意义,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视“四个传统”对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借鉴意义。当代所武力的《论陈云关于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关系的思想》和郑有贵的《陈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形成》,从宏观的历史视野,系统阐述了陈云对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问题做出的积极探索和历史启示,探讨了陈云在建设方式、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和贡献。中央文献研究室赵士刚的《陈云关于经济平衡与计划和市场相互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集中围绕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深入分析了陈云灵活运用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以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宝贵经验。当代所周红的《陈云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对华经济援助》、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梁敬明的《中共八大前后陈云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上海社科院张秀莉的《1956年陈云关于工商关系调整办法在上海的落实》和当代所叶明勇的《陈云与1958年“反‘反冒进’”——以1958年陈云主持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为线索》,主要围绕陈云在20世纪50年代领导经济工作的思想和实践,从不同侧面做出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姜长青的《改革开放后陈云论1950年代的经济工作》,主要梳理了陈云对三年恢复经济、“一五”计划建设、苏联对华援助和“大跃进”失误的总结和分析,阐述了陈云坚持一分为二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态度的方法论意义。安徽农业大学尚长风的《陈云与新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和北京市委党校李中的《陈云国家粮食安全思想和实践探析》,主要围绕陈云关于农业和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实践,阐述了陈云对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与杰出贡献。国家发改委研究所王学庆的《陈云在全国解放前的价格思想》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徐建青的《陈云与新中国的物价工作》,系统梳理和阐述了陈云在陕甘宁边区、东北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前夕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价格思想与实践,阐述了陈云在价格问题上的重要贡献。当代所段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和冷兆松的《“不折腾”思想:从陈云、邓小平到十八大的不断发展》,分别对相关问题做了有意义的探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杨莲秀的《陈云经济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陈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经济比例关系、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经济体制改革等重要思想和经验,及其对当前经济工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四、陈云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陈云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刻阐明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意义,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他十分关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腐朽思想、错误言论和消极现象,告诫全党“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问题,不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些现象就有可能泛滥成灾,败坏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宣传工作搞不好,会翻船的”。他旗帜鲜明地要求党的领导机关和全党同志“一定要抵制和清除这些丑恶的思想和行为,要动员和组织全党和社会的力量,以除恶务尽的精神,同这些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他十分重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教育工作,多次提出要改善中年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他特别关注评弹艺术的发展,鼓励评弹工作者要坚持“出人、出书、走正路”。这些关于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届年会有14篇论文着重研究和阐述了这方面内容。当代所刘仓的《陈云论党的宣传工作》和西南大学胡国强的《一心为国,一心为民——论陈云对党的宣传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从不同的视角梳理了陈云的宣传工作思想和论述,阐述了陈云对宣传工作的性质和意义、宣传工作的内容和任务、加强和改进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浙江省文化厅、浙江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施振眉以自己与陈云就评弹问题逾30年交往的生动实例,撰写了《求真务实的文艺观——学习〈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成为本届研讨会吸引大家关注的亮点。中央文献研究室唐斫的《从陈云指导评弹艺术谈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问题》和陈云纪念馆房中的《从陈云对评弹艺术的指示谈党史的研究与宣传》,也就相关问题做了有意义的研究。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周元刚的《以读书著述视角看商务印书馆时期的陈云》,着重围绕陈云在商务印书馆时期的读书和著述,分析了陈云在此期间的思想发展和演变,以及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当代所孙丹的《陈云与邓小平知识分子思想的比较研究》,从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判断、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调整知识分子政策、提高知识分子生活待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方面,分析了陈云与邓小平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共同认识和形成基础。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姚东的《改革开放以来陈云题词的思想意蕴初探》,根据《陈云年谱》的记载梳理出陈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20多条题词,对题词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蕴涵做了富有新意的研究和探讨。当代所魏立帅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陈云教育思想浅析》、中国计量学院邓智旺的《陈云的科技思想探析》和江西师范大学蒋贤斌、张顺利的《试论陈云的生态环境思想》,分别对相关问题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和开掘。当代所吴超的《陈云关于经济建设与民生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和姚力的《陈云倡导的“只生一个”是大仁政》,紧密联系现实,对陈云民生思想的有关问题做出了有一定深度的探讨。陈云纪念馆俞剑英的《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三个维度》,从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探讨了陈云调查研究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 

  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佳的《陈云党建思想的“学术史谱系”与理论展开(1980~2013)》,陈云纪念馆万飞的《2013年国内学者关于陈云研究述评》,分别对有关研究成果作了梳理和评述,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明年是陈云诞辰110周年的重要年份,让我们在多年研讨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创新研究选题,以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纪念陈云诞辰110周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