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陈云党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 2012-08-27    作者:肖小明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2012-08-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风建设问题历来为我党所重视。那么,什么是党风呢?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把作风由党员个人的形象扩展为党组织的整体形象,把作风由一般的工作作风推及到政治、思想、组织、生活等各个方面。”

  陈云同志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他对党风问题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论述,成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之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陈云同志的业绩和著作,他的思想、品德和风格,属于我们伟大的党,属于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研究者提出了“陈云党风学说”的命题。[2]在新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崭新阶段之时,重温陈云同志对党风问题的论述,可以更好地帮助广大党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加深入地理解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一、陈云同志党风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

  陈云同志对党风问题的思考主要反映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方面。

  (一)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关乎的是学风。陈云同志历来重视学习,他明确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3]P187身体力行,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中,想尽一切办法找时间学习,所以毛主席曾经说:“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来开会”。[4]P180陈云同志重视学习,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列主义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他说:“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3]P189“不到工作中取得实际经验,单靠听讲看书,甚至饱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原则,想在政治上真正开展是不可能的。”[3]P251在他看来:“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实际,而不是来自书本。”[3]P252

  但是陈云同志从来没有忽略理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党风问题上,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要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深入学习理论。理论学习的好坏,对实际工作的成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陈云同志会说:“书还没有读懂,就不要急于去‘联系实际’,弄得牛头不对马嘴,还不如先把书上的东西读懂。读懂就是消化。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思想方法,就会自然地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再拿这种一般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3]P189

  ()密切联系群众

  党风问题跟领导干部个体的关系最为紧密,他们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最能体现党风,也是人民群众判断党风好坏的重要依据。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和平建设时期,对任何一位党员来说,能够成为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这就说明个体是有一定成绩和贡献的,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也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个体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最容易出问题。所以陈云同志在《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这篇文章中说:“假设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还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这是一句简单的话,却蕴藏着党及其所有合格的成员都必须要有的正确的思想态度。天大地大,官大权大,都没有人民的力量大。从中国古代的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政治理念,到近现代以来无数次革命实践,都已证明了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一位有着政治大智慧和战略大眼光的革命家,陈云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一关乎党的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上,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他说:“没有群众, 一定失败, 死无葬身之地。”[5]P315表面看起来,这是陈云同志针对建立东北根据地这一具体的事情而说的,实际上它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党一旦脱离群众,莫要说东北根据地,就是一寸土地也守不住,最终只能走向失败。“党脱离了群众,就成了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5]P171

  在一篇从宏观层面论述党的建设的文章中,陈云同志说:“至于说到巩固党,那么,历来的经验证明, 没有一个脱离群众的党组织是巩固的。一切脱离群众的党部,都是最不巩固的党部。所以,只有党与群众密切的联系着,只有党的支部真正成为群众核心的时候,那个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那个支部才是党在群众中的堡垒。”[5]P165

  这一点能否实现,取决于党、党的各级组织、党的成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否真正做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陈云同志说:“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为大家‘当差’的,是遵循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的意见办事的。”[5]P380 这里的“当差”,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同义的。

  作为一位长期主抓经济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在一篇讲话中说:“商业工作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6]P33对于一些整天忙着“做大事”的领导干部来说,陈云同志的这话,非常值得深入思考。领导干部确实处在一定的“高度”,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看问题。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忽视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所谓“小事”。

  然而在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不少有悖于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党风的做法。对此,陈云同志也没有回避,甚至认为这对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他说:“不少人迷恋城市生活,缺乏下乡的决心,缺乏群众观点,干部中享乐腐化厌战的情绪在增长着,这是党内最危险的现象。”[5]P311这样的情况,在革命即将成功和党获得执政地位之后,最容易发生,因此,他对如何保持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一丢、一脱、一换、一去”的要求。

  陈云同志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深知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行。只有和人民结合起来,只有虚心学习人民的智慧,党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取得应有的成绩。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的党,“最有纪律”也“最讲民主、最讲自由”,这就让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可能。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勇于和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出过不少论述。早在1939年,他就针对“党内斗争”的问题,说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反对干部里面怕斗争的倾向。我们不主张乱斗,而是主张在原则问题上进行必要的斗争。……党内不允许无原则的和平,更不允许相互包庇。有了错误不进行必要的斗争是不对的。”那么,如何开展这种有益的“斗争”呢?陈云同志说得非常明确:“党内斗争主要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常常说,共产党员只有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才可以不断前进。这是非常重要的。”[3]P182

  他认为,党不能对人民群众求全责备,让他们不顾任何风险,对党提出批评和建议。相反,党应该面向内做足功夫,亦即在党内,不管在哪个层级,都养成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发现自身错误与不足的良好风气。“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学习的宝贵的武器,虚心地接受党的批评是一个党员进步的必要条件。好的共产党员,对党的每个批评都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愉快的态度去接受和了解,以改正自己的错误。”[3]P143

  陈云同志之所以如此看重“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因为它对党的生存发展与事业的成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陈云同志眼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呢?他一贯强调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依靠最广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以及党员同志,“靠少数领导干部发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缺点和错误,那是很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发动广大群众和干部对我们的工作提意见。只有根据大家的意见,切实改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才能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把工作做好。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相同的意见谁也敢讲,容易听得到;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多听不同的意见。”[6]P187-188

  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具体手段上,陈云同志认为关键在于领导干部。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首先应从领导做起,检查自己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错误。先检查自己,批评自己,不能只说下面不好。如果工作出了毛病,作为领导者,自己应首先承担责任,不能上推下卸,诿过于人。一般说来,看别人的毛病比较容易,看自己的毛病比较难。领导者本来有责任,但不批评自己,光批评别人,这种批评便没有效力,别人是不会接受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从维护党的利益出发,要坚持原则,要实事求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采取客观的态度。看问题要全面,要看本质,不要只看局部,看现象。”[3]P183

  应该说,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党在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上,做的不算好,让党和国家都蒙受了损失。陈云同志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在政治运动中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纵观陈云同志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的大半个世纪,无论战争年代,抑或建设时期,无论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他都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视为党的生命力的体现,是党克服失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他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对党而言,不怕别人说,就怕别人不说,一言堂带来的安静一致是假象,蒙蔽了领袖也蒙蔽了党,人民要为此吃苦头。他在1980年说过的话,永远值得我们深思:“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原来是吃过苦的,搞一言堂。我过去说过,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有同志提不同意见,党组织应该允许,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好现象。”[6]P275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