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人口资源与环境变迁史
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 2017-12-07    作者:程恩富 詹志华    来源:人口研究 2017-02-07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我国非正常死亡3000万人是个值得商榷的观点,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界争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当前必须进行全面系统考量和多原因科学分析的前沿问题。 

  以1955~1957年平均死亡人口作为基准,结合1953~1964年死亡漏报及其纠正的状况,可以估算出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400万~ 500万人。非正常死亡人口在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性别结构上的差异。在地域结构上,四川等省份在非正常死亡人数和非正常死亡比率上远高于其他省区,乡村远高于城市;在年龄结构上,饥荒对45岁以上、0~4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影响大于其他年龄段人口;在性别结构上,现有文献多认为饥荒对男性威胁更大,但也应考虑因饥荒间接造成因工伤亡者以男性居多的因素。 

  造成大量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非常复杂,难以从单一的因果关系中寻求答案。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批非正常死亡人口是以饥饿死亡类型为主、其他死亡类型为次;以抗灾能力不强引起为主、以地方救灾失误引起为次。尽管非正常死亡几百万人的教训值得反思,但不能抹杀中国政府应对饥荒所做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效,更不能借此上纲上线,意图否定新中国前30年的发展。

  全文见附件

  1. 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_程恩富.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