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史
近20年来三线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13-01-12    作者:段娟    来源:国史网 2013-01-12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六,关于三线精神的研究。三线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源泉。今后有必要通过三线建设的研究,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 参 引 文 献 ]

  [1]《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编》,《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2]《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文献选编》,《党的文献》1996年第3期。

  [3]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等:《甘肃三线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年版。

  [6]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7]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林凌、李树桂:《中国三线生产布局问题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9]何郝炬、向嘉贵主编:《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10]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2]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13]汪海波:《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15]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中国军转民大事记》,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7]刘再兴主编:《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版。

  [18]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0]房维中、金冲及主编:《李富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22]王春才:《彭德怀在三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3]王春才主编:《三线建设铸丰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4]王春才主编:《中国大三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朱元石主编:《共和国要事口述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6]《程子华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27]Barry Naughton:The Third Front:Defenc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Interior,The China Quarterly,No.115,1988.

  [28]Lorenz Lüthi:The Vietnam War and Chinas Third-Line Defense Planning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4~1966,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2008, 10(1).

  [29]John Wilson Lewis,Xue Litai:Chinas Strategic Seapower:The Politics of Force Modernization in the Nuclear Ag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0]John Friedmann:Chinas Urban Transi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5.

  [31]董颖:《国际局势的变动和三线建设的决策与实施》,《世纪桥》2000年第5期;孙东升:《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始末》,《党史天地》1998年第5期;陈东林:《三线建设决策的确立》,《党史文苑》2008年第3期;陈东林:《硝烟弥漫的西部开发——60年代三线建设决策始末》,《党史博览》2001年第1、2期。

  [32]董宝训:《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相关因素的历史透析》,《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肖敏、孔繁敏:《三线建设的决策、布局和建设历史考察》,《经济科学》1989年第2期;马英民:《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陈东林:《从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王培:《60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黄荣华:《三线建设原因再探》,《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33]董宝训:《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相关因素的历史透析》,《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34]王培:《六十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3期。

  [35]黄荣华:《三线建设原因再探》,《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36]陈东林:《从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37]徐焰:《“革命加战争”还是和平与发展——五十年来我国对时代特点的认识》,《百年潮》1999年3期。

  [38]李彩华、姜大云:《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39]宋毅军:《论中共领袖关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得大于失》,《军事历史》2007年第5期。

  [40]靖学青:《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宏观布局及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1]李曙新:《三线建设的均衡与效益问题辨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42]李曙新:《三线建设的均衡与效益问题辨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第226~232页;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3期;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第408~429页。

  [43]马英民:《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李彩华、姜大云:《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李久林:《对三线建设评价问题的再认识》,《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5期。

  [44]田蜀华:《论中共领导人与时俱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4期。

  [45]杨秋宝:《区域经济与发展战略》,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184页。

  [46]阎放鸣:《三线建设述评》,《党史研究》1987年第4期。

  [47]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第193~194页。

  [48]林凌:《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6页。

  [49]胡福文:《从现代战争看我国的三线建设》,《军事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

  [50]宋宜昌:《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

  [51]马泉山:《再谈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

  [52]王庭科:《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党的文献》2000年第6期。

  [53]于霞:《“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长白学刊》2001年第1期。

  [54]董志凯、吴江:《我国三次西部开发的回顾与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

  [55]李相合、曹霞:《西部大开发与三线建设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

  [56]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

  [57]郦锡文、张苹:《对“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一点认识》,《宏观经济研究》1990年第11期。

  [58]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得与失》,《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59]陈东林:《走向市场经济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

  [60]宋毅军、孙彦波:《刘少奇与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和思考》,《军事历史》2008年第6期;宋毅军:《周恩来与三线建设》,《红岩春秋》2008年4期;刘洋、宋毅军:《李先念指导实施三线建设》,《军事历史》2010年第2期。

  [61]张晓刚:《毛泽东三线建设思想概述》,《军事历史》2001年第1期;陈立旭:《毛泽东与我国的三线建设——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探索》2003年第6期。

  [62]韩洪洪:《邓小平与三线建设》,《党的文献》2005年第4期;叶菊珍:《试论邓小平在三线建设中的作用》,《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5期。

  [63]单兰山:《随程子华调查大西南三线建设》,《百年潮》2010年第6期;郑婕:《李富春与三线建设》,《世纪桥》2010年第12、14期;沈国凡:《彭德怀在西南“三线”》,《文史精华》2010年第3期;单兰山:《邓小平、彭德怀等与大西南三线建设》,《百年潮》2010年第12期。

  [64]张凤琦:《论三线建设与重庆城市现代化》,《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65]宁志一:《论三线建设与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4期;刘吕红、阙敏:《“三线”建设与四川攀枝花城市的形成》,《唐都学刊》2010年第6期。

  [66]刘存龙:《陕西“三线建设”的历程及其现实启示》,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马新蕊:《陕西“三线建设”述评——兼论全国“三线建设”》,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岳珑、王涛:《政府宏观规划与地方城市化——“一五”计划、“三线”建设与陕西城市化初探》,《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67]蒙爱群、覃坚谨:《广西三线建设的概况》,《传承》2008年第2期;王镜咏:《广西三线国防工业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68]晁丽华:《“国防一线”的“三线建设”——云南三线建设的历史研究》,《学术探索》2009年第4期;代宏刚:《论三线建设对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西昌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戴安林:《20世纪60~70年代湖南“三线”建设述评》,《文史博览》2009年第12期;徐凯希:《湖北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高新生:《新疆三线建设初探》,《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张才良:《贵州三线建设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69]陈东林:《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6期。

  [70]魏翠翠:《基于旅游体验视角下的三线建设社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71]刘凤凌:《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方法初探》,《工业建筑》2011年第11期。

  [72]王成平:《20世纪工业遗产保护刍议——以广安“三线”工业遗产为例》,《四川文物》2009年第1期。

  [73]李浩:《上海三线建设搬迁动员工作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74]王恩宝:《辽宁在支援“三线”建设中的贡献》,《党史纵横》2011年第8期。

  [75]袁宝华:《“文化大革命”期间三线建设的物资保障》,《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76]熊红芳:《论“三线”建设战略与技术扩散》,《工业技术经济》1998年第1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