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史
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 2010-12-13    作者:赖谦进 王喜成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13
  字体:(     ) 关闭窗口

确立科学发展大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在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区域转型、完善区域布局的指导性文件和规划的助推下,我国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完善,经济由沿海经济带向内陆纵深拓展、产业由东到西梯度转移趋势日益凸显。地处中原的河南,面对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细分,做出了科学抉择:构建中原经济区。

  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它以河南为主体,包括河南全部及与河南毗邻的周边地区。这个区域的发展阶段相似、发展使命相近,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区域内逐步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进一步密切区域经济联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势在必然。

  独特的区位优势。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战略地位非常突出。这里还是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1/4以上。

  坚实的发展基础。这一区域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就河南而言,目前已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9367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首位,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5.7%;全部工业增加值9858亿元,总量位居全国第5位,装备制造、有色、食品、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城镇化率达到37.7%,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位居中西部首位。

把握服务全局的战略要义

  国家已经制定了包括“大力促进中部崛起”在内的区域发展战略,同时,把重点开发中原城市群地区列入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在这样背景下提出的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承载了特殊的意义,凸显了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加快形成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因乘改革开放春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但沿海地区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在未来几十年内,根据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我国还需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以达到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恰逢其时。建设中原经济区,可以充分发挥该区域的区位、市场、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可以分散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把经济增长的重心从沿海地区向中部转移,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使之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腹地,形成下一阶段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有力支撑中部崛起。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中部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板块,加快该区域的发展,既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加速器”,也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建设中原经济区,可以推进该区域的城乡统筹、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城际开放,全面激发发展潜能,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快该区域的经济转型,使产业、需求、城乡、区域、要素等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可以推进该区域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率先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的领域与空间,全面加强与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协作,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探索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子。中原经济区不但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和粮食主产区,担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也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这里人口多,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使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产业、人口、生产要素集中度明显提高,建成生态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局面。可以使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破解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为全国粮食主产区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1. 河南谋划“中原崛起”
    2. 立中原 望世界——河南国际“走出去”快速发展纪实
    3. 河南 以科学工作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
    4. 河南月内将成首个人口过亿省份 计生政策不变
    5. “两大跨越”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6.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7. 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战略选择
    8. 提升环境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9. 新中国70年经济外交:观念与选择
    10. 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