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分析思考
一、中国的西部开发是一个长时期的艰巨任务,不能急于求成。
中国西部开发不等同于美国当年的西部开发,必须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国家不仅应该制定西部开发政策,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地方也要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又要强调社会效益最大化,认识这种责任与差别是十分重要的。美国西部开发主要靠外部人力资源进入,而中国西部有3亿多人口,必须以西部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为主体进行。因此,政府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西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西部人民和机构获取知识、信息以及选择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中国西部开发不等同于西部工业化。工业化当然是西部开发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了西部开发必须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推进。工业基础设施自然重要,但信息基础设施和知识教育基础设施更为重要。没有后者,就没有进入知识社会的通道,就没有知识人才的发展环境,无法吸引人才进入西部,西部将被排斥在知识社会之外。因此,教育基础设施,研究与开发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应该超前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发人力资源,为人才进入和“外资”进入提供好的环境。
二、中国的西部开发,地方政府应找准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并有效利用比较优势。
西部开发中,地方政府应找准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摸清本地区一些主要行业的家底,按产业的关联性为主线,了解哪些环节比较薄弱,哪些行业在空间上应该相对集中,在此基础上,根据最优经济原则进行调整。正确评价本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政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确定本地区产业发展方向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不应片面强调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总是强调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片面追求发展高科技项目、资本密集型项目。这种丢弃“本色”的做法实际上是不顾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与国际经济接轨是要从全球角度来考虑比较优势,而不是要赶时髦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产业,以及“全面发展,齐头并进”的产业策略。而应根据比较优势选择和扶植产业,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产业结构,合理规划、有效调节区域产业分工布局。如果盲目追求产业高级化而放弃了自己拥有优势的产品,所发展的产业必然是缺乏竞争力的。劳动力要素和资源要素丰裕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放弃这一比较优势转而去与沿海发达省市或西方国家竞争技术资金密集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是不切实际的而且短期内也会是很艰难的。应清楚地认识到,产业结构高低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而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只有真正按照本身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正确选择能带动区域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并使各产业之间保持合理比例,才能保证经济顺利发展。
三、中国的西部开发,其区域发展战略尤其必须强化“效率与公平兼顾”。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这种战略思想在政府仍是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国家面临着快速增强综合国力的紧迫任务的背景下是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但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战略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由于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市场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减弱。而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地区政策的本来目的就是弥补在地区发展上的“市场失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二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家有可能拿出更多的力量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三是中国的地区间发展差距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差距扩大的趋势,不仅会造成多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紧张,还将破坏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使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也受到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在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的基本思路尤其应强化“效率与公平兼顾”。
四、发展青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理清本地区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重点及对策措施。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青海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经济总量小、社会发育程度还不十分完全的西部内陆省份,在这样一种省情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应理清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就是要避免走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老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实际上是一条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根据这个原则和指导方针,在走具有青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确定符合青海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重点及对策措施。青海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应包括:(1)新型资源开发战略。走集约型开发方式,靠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精深加工来延长产业链,提高开发效益,提升资源开发价值。(2)旅游业开发战略。将旅游业发展成为青海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也必将会成为青海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环。(3)民营经济战略。青海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要有民营经济来开拓。(4)城市化战略。青海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以城市化为依托,只有将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新型工业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发展循环经济,应重视建立健全地区开发金融体系。
实施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若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地区开发金融作为一种为地区政策服务的政策性金融,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开发提供贷款支持来弥补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缺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中国当前虽然有一些银行承担了部分地区开发金融业务,但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达到规范化和适应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具体来说:(1)可考虑设立“西部开发银行”,作为专营地区开发金融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专司管理为在西部地区及其它欠发达地区创业和从事经营的企业提供融资的业务。(2)可考虑引入民间资本设立“社区银行”,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以缓解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这一老大难问题。(3)在支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上,财政与开发银行应合理分工。开发银行按照保本经营的原则对项目进行审查和贷款投放,对于无利或亏损,但对于地区发展而言又不可缺少的项目由财政采取直接投资或对贷款进行贴息的方式进行支援。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中应当有一部分用于对地区开发金融贷款的贴息,这样既可以扩大地区开发金融的运用范围,又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调研建议及分析:发展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走具有青海本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气候环境条件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柴达木盆地分布有丰富的盐湖资源、油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和其他非金属资源,具有资源类型全、储量大、品位高、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在同一地区有如此多的资源类型在其他地区是很少见的。就资源条件而言,柴达木地区完全有条件依靠资源优势建立其自己完善的产业链。但是,柴达木盆地开发还面临许多外部约束条件:第一,目前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水平低,进一步发展面临关键的自然科学技术瓶颈。柴达木盆地的矿产资源大多是以共生矿和伴生矿的形态存在,多种资源混杂在一起,提取难度比较高,国内还没有现成技术可用。由于柴达木盆地的矿产资源具有与国外矿产资源不同的特性,国外现存技术不能完全适用,而且比较昂贵。第二,柴达木盆地的开发需要认真解决地方利益和全国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存在长期可持续发展与短期发展的冲突问题。作为地方政府和老百姓,要求经济发展速度快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另一方面,青海省和柴达木盆地在国家的特殊战略地位,要求它肩负着保护“中华水塔”、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确定环境、水资源对工业、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摆在政府和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一件能够自动发展的事情,需要市场机制即利益驱动与政府干预的双重作用。尤其离不开政府的推进,即政府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推进作用。几点建议如下:
第一,加大政府信用和财政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财政贴息、地方统筹等资金方式,重点支持柴达木盆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政府信用开行信贷资金优先安排在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上,并协调开行在还贷期限和利率方面给予优惠。加大对柴达木盆地老企业的技改投入,重点支持废弃物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理、下游产品延伸等方面的项目,帮助老企业加快实现可循环、再利用的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