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在2000年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目标是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与自身比,西部地区2000-2004的5年里可谓步入其历史上最佳发展期,GDP年均增长达10%,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的相对差距日益缩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4年3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占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对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西部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很多地区正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另外多山的地势、干旱的气候、远离海洋的区位条件,决定了中国西部开发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西部大开发依靠某个单项政策是难以奏效的,需要国家系统的政策投入,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结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这项党和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中去。为此,国家需进一步完善政策,继续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区域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因此,对于西部开发的政策投入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迫切性。
青海省作为我国西部的国土大省和生态富省,关注青海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调研内容和目的
2005年9月4日至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统战处组织民主党派专家考察团赴青海进行国情调研。调研活动主要从经济角度重点围绕资源勘探开发,优势资源利用等方面问题进行重点调研,探讨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成市场优势;如何促进青海做好“西部”和“生态”两大特色主题文章,以加速青海的发展。
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模式。发展青海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是经济组此次调研的核心重点,包括:1、如何能够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柴达木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和永续利用,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青海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精神,在柴达木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工程配套、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何努力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以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工业产值绿色化程度,减少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本调研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外专家学者参政议政调研成果,因而不仅体现了一定的学术性,而且更突出了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以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及领导的政策决策。
三、调研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研的主要方法包括:座谈会、实地考察、典型企业调查等。调研地点主要是青海柴达木地区,调研对象主要是熟悉和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人士和构成该地区经济的企业和资源,我们和青海省水利厅、青海省发改委、格尔木市、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和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座谈,重点对察尔汉盐湖及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昆仑山口、格尔木炼油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及德令哈市、青海碱业有限公司、青海湖进行了实地考察。
四、调研行程
2005年9月5日,经济组专家们前往青海省水利厅,与省水利厅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举行调研座谈,调研主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9月6日,经济组专家们前往青海省发改委,与省发改委各职能部门及有关专家举行调研座谈,调研主题:柴达木盆地资源立体开发和发展循环经济思路。
9月7日,经济组专家们前往格尔木市政府,与市政府各职能部门、有关专家及驻格市企业负责人举行调研座谈,调研主题:格尔木市与发展循环经济。
9月9日,经济组专家们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各职能部门、德令哈市政府以及典型企业的负责人举行调研座谈,调研主题:海西州与发展循环经济。
9月10日,专家考察团全体成员参观考察了青海湖,调研主题: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
青海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主要状况和案例分析
一、柴达木盆地资源立体开发和发展循环经济思路
1、柴达木盆地资源情况及开发现状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四大内陆盆地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北的青藏高原上,东西长85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约为450公里,面积约25.6万平方公里,周围有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山脉环绕。青海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是我国和乃至世界上少有的资源富集区,是青海乃至整个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地区。青海柴达木盆地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39个,产地208处,资源总储量3315亿吨,潜在经济价值15.5万亿元,占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0%以上。[1]区域内分布有丰富的盐湖资源、油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及其他非金属资源,具有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和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特别适合建立循环经济工业产业链。
经过50多年的开发,柴达木地区的盐湖工业、油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区域内已建成中石油青海分公司、盐湖集团、西部矿业、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海锂业、青海碱业等一批大型资源开发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一批战略投资者融入柴达木地区的资源开发,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发的区域和领域不断拓宽,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同时,柴达木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交通枢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柴达木地区的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等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水资源、电网、通讯、天然气管网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配套条件。
目前时期,柴达木资源开发模式较为粗放。一是资源综合开发水平比较低,采选矿回收率和伴生矿、共生矿、尾矿的利用率不高,锂、镁、硼等多种有用成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各种资源联合开发的层次较低,产业融合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三是开发中的副产品、废弃物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既破坏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四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水的消耗比较高,资源保障能力不足。此外,还存在地表植被破坏,土壤和空气被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柴达木地区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非常迫切。
2、柴达木盆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1)基本原则:围绕青海省“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柴达木地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永续利用;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完善政策支撑,努力构建资源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共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2)总体思路:在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工程配套、项目建设过程中努力体现循环经济的要求,提高工业产值绿色化程度,减少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积极引进建设废弃物资源化、再循环无害化项目,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以柴达木地区现有的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等工业为基础,加快发展焦炭、复合肥、多聚甲醛、PVC、烧碱、镁盐、金属镁、精细化工产品等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努力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加快引进开发制约柴达木地区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工艺技术,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开发。
(3)主要目标:在2020年前后,把柴达木地区建设成为青海循环型工业示范地区,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运行体制、政策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典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区,使柴达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明显降低,废物排放明显减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工业产值的绿色化。
3、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将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等几大主导行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发展“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煤—焦—盐化工”、“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铁矿—焦炭—钢铁”等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链接”,形成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煤焦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深加工的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以及副产物和废弃物资源化相结合的资源循环圈,初步构建起生态工业链。
4、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
第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大力推广绿色消费意识, 提高对再生产品的认可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构建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第二,青海省政府成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领导小组,以加强组织领导。并由青海省发改委会同各有关单位研究编制《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柴达木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思路、项目布局和相关政策措施。第三,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发展的宏观调控,通过规划制定、产业政策、项目审批、政府扶持等措施引导产业、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
5、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相关情况
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下发后,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青海省政府制定了《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决定把柴达木地区定为青海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并上报国家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区。青海省政府于2005年8月在青海格尔木石召开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研讨会”,国务院有关部位及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认真讨论了《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意见》,与会者一致认为: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迫切的、必须的和可行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设立将对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意义,并为西部大开发探索出新的极其有效的发展途径,可以为国家今后在大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二、格尔木市与发展循环经济
格尔木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辖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矿产资源富集,具有储量大、类型齐全、分布集中、匹配组合好的特点,现已探明各种盐类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和非金属资源等50多种,潜在的经济价值在15万亿元以上。其中,察尔汉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盐类总储量600亿吨,钾、钠、镁、锂总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涩北天然气是我国四大天然气之一,探明储量35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达1万亿立方米;周边石油已探明储量3亿吨,远景储量可达10亿吨;宝玉石、铁、铜、金、钴、铅、锌等开发潜力巨大;格尔木地区有大小河流20多条,淡水资源总量达69.4亿立方米。[2]此外,格尔木草场、风能、太阳能资源也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