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制度史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调节的论述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朱佳木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2006-10-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江泽民同志在解释为什么会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三种提法中,选择后者作为新经济体制的提法时说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xix]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他又指出:“原有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由来,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xx]过了两年,他进一步指出:“对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起过的历史作用,我们是充分肯定的。从历史进程看,苏联能够对付并最终打败德国法西斯,同他们通过计划经济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分不开的。这就是说,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那种历史条件下,实行计划经济还是有其必要的。我们建国初期的历史也说明了计划经济曾经起过重要作用。……我们既不能抱着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放,看不到它的弊病和改革的必要性,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而应在总结我们搞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开拓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使这种新的经济体制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xxi]这些话都说明,我们虽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并没有放弃计划经济中的计划性;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搞经济计划的有益经验,完全应当也可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借鉴所继承。那种把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经验统统当成过时的东西,认为强调计划调节作用就是“复旧”,就是“要开历史倒车”的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有过不少失误的教训,但既然计划经济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说明它必有成功的经验。无疑,这些经验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有的在今天已不那么适用了,但其中蕴含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会有重要价值。还有一些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在当年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行或实行得不太好,但在今天对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遗产。例如,关于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积累与消费等关系的观点;关于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关于经济要按比例发展,要搞好综合平衡,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原则;关于必须严肃对待国家统一计划的要求等等,这些在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经验,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虽然主要运用的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但也不可能离开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江泽民同志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xxii]他又指出:“在当前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甚至混乱现象,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那种以为搞市场经济就可以离开国家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放任自流、自行其是、随心所欲,完全是一种误解。”[xxiii]他还说:“宏观调控应当以间接手段为主,更多地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办法。但在目前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一时还难以完全做到。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机综合地运用各种手段,其中包括采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利于不失时机地解决矛盾和问题。”[xxiv]他强调:“必须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秩序混乱的问题是由于行政行为导致的。同时,目前的管理体制也需要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经济手段正确、有效地实施。”[xxv]“越是改革开放,越是搞活经济,就越要加强纪律性和法制观念,越要防止和克服那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法纪松弛的现象。”[xxvi]可见,在当前情况下,计划经济时期某些经验和认识,对于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早已摆脱了资金、产能、运力不足和商品短缺的局面,即使资金和某些资源不足,也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加以调剂解决。但是,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现了。例如,耕地不断减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淡水供应越来越紧张,石油和某些矿产的对外依存度逐渐加大等等,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制约因素;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行业之间、人群之间分配差距过分悬殊;产业之间、内需外需之间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等等,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新的不稳定因素。另外,有些老矛盾在形式上变了,但问题依然存在。例如,投资扩张冲动强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偏高,有的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积累率过高,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核心技术专利和国际知名品牌较少,反映经济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一些干部还存在急于求成的政绩观和盲目攀比速度、忽视综合平衡、不注意增长后劲、单纯依赖技术引进的发展观;一些地方还有令行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制定规划、计划上,仍然需要强调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反对盲目追求速度,使各种重大比例关系协调,经济平稳发展;在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上,仍然需要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在对待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仍然需要提倡厉行节约的原则;在对待科技创新的问题上,仍然需要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对待有禁不止、自行其是的行为上,仍然需要严肃财经纪律,维护中央的政令畅通。所以,我们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然需要汲取西方搞市场经济的有益经验,但更应当认真总结和汲取自己在计划经济时期搞经济计划的经验。

  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调节的论述,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怎样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把学习《江泽民文选》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两方面共同努力,以促进经济真正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

  [i]《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ii]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iii]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0—91页。

  [iv]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v]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vi]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vii]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viii]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ix]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x]《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

  [xi]《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xii]《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xiii]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xiv]《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7页。

  [xv]《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xvi]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xvii]《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7页。

  [xviii]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xix]《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xx]《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xxi]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204页。

  [xxii]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xxiii]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xxiv]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xxv]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xxvi]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