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体制改革史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发布时间: 2011-01-05    作者:陈佳贵    来源:《光明日报》 2011-01-02
  字体:(     ) 关闭窗口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我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在第一产业发展中,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经营单位规模小,经营分散,现代化农牧业比重小、水平低;在工业发展中,某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高耗能产业发展过多、过快,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慢;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趋同现象。产业组织结构还不合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仍然严重。

  产业结构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凸显了出来。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占4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只提供了10%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知名品牌;多数企业过度依靠工人的低收入,能源、原材料的低价格,环境保护的低投入获得利润;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破环和污染严重。在经济增长动力上,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从长期看,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但也必须看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存在许多“两难”选择。比如,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就业的关系。由于当前我国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企业才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国家才能有高增长的财税收入,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缓解。2008年至200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这本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好时机,但为了不使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多、过快,我们又不得不出台一些措施去保增长、保速度,使一些本应破产的企业又活了过来,也使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更趋恶化。如何既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难”选择。

  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我们也面临“两难”选择。很显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具优势。但作为一个大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为了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需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我们又必须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扩大内需和增加出口、发展重化工业和节能减排、发挥地区优势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我们也面临“两难”选择。它们增加了我们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决定了这项战略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

  熊掌与鱼难以兼得。在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短期高速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我们需要统一思想、排除困难,下决心牺牲一些短期发展和利益,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 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如何测度?
    2.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
    3. 专家研讨发展方式转变与改革选择
    4. 全国政协在京召开专题协商会 贾庆林出席并讲话
    5. 抓住经济向好时机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6. 抓住经济向好时机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7. 金融+技术:助推发展方式转变
    8. 文化产业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