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黄晓霓 张星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
发布时间: 2020-12-31    作者:黄晓霓 张星星    来源:国史网 2020-11-25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经过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接续奋斗,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做了充实和完善,正式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逐步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部署

  2012年11月,承载着继往开来重要使命的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大会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和中共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高度评价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的坚实基础;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共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部署,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是“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和意义。“建成”是一个有着明确时限、目标、要求的完成性动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的决心和信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也更难做到的是“全面”。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要实现城乡和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习近平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

  为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2014年12月,习近平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5年2月,他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了系统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个“全面”之间都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专题研究,做出相关决议,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大会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要主题,按照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各项要求,强调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充分肯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顺应了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要求,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中共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情况,做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2013年12月,习近平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系统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四个方面概括了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即:增长速度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习近平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根据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分析和判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具体部署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会议强调,要坚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习近平强调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科学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大会认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努力,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会提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了全面部署。

  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两个重大判断虽然处在不同的战略层次,但却有着基本一致的问题指向,着力于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等问题。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发展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的正确判断,为稳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前提。

  三、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

  针对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等问题,中共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具体部署。2013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联组讨论时指出:“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对实现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月,习近平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主持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2014年6月、2016年5月、2018年5月,习近平连续出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9月,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听取对加快中国科技创新步伐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对全党全国人民统一思想认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做出推动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部署。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七次会议,听取了科学技术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汇报,研究确定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10个方面部署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到2020年要完成的32项改革举措和143项政策措施。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规定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主要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要求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为重要载体,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支撑。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并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2010年的6980亿元增加到21737亿元,为2010年的3.11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0年的1.75%提升到2.19%。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由2010年的328亿元增加到1209亿元,为2010年的3.68倍。2019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234个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45192个项目。截至2019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15个,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40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21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313亿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77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888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48.4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6.6%。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位居世界第14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整体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四、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发展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这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把坚持协调发展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一环。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重点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提高发展整体质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基础上,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中提出:到2020年,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做出动员和部署。2015年以来,习近平就打赢脱贫攻坚战主持召开7次专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也提出面上的工作要求。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按照中共十九大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到2019年底,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全国832个贫困县已有780个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2020年,国家对剩余的52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截至11月已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中共十八大以来主要决策和谋划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有力促进了跨行政区划、跨地理空间的整体发展。

  2015年4月,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核心,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形成新的增长极。

  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以2020年和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2017年7月,习近平出席在香港举行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更加深入广泛推进粤港澳合作,以2022年和2035年为目标节点,基本形成和全面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018年11月,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谋划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同时,全国继续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区域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

  五、以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继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之后,中共十八大报告以一个独立章节突出强调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全国上下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指出:“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全国各地区各行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为重点,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愈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部署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任务,强调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到2020年构筑起由八个方面制度构成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强化督察问责,形成警示震慑,推进工作落实。

  中共十九大根据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进一步做出具体部署,要求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9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创下2013年监测以来的最低值,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3%。全国有1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托森林旅游实现户年均增收3500元,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17%—20%,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端起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

  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新格局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经济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积极主动实行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习近平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指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系统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主张,得到国际上的热烈响应。截至2020年10月,中国已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合作内容不断走深走实。

  中共十八大即确定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挂牌,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包括上海市东外滩保税区、东外滩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广东、天津、福建于2015年4月获准设立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3月,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准成立。2018年10月,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并于2020年6月以自由贸易港启动运作。2019年8月,江苏、河北、黑龙江、广西、山东、云南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2020年9月,北京、安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准成立。至此,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增至21个。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央层面,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累计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260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地方层面,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已在省级范围内推广了1151项制度创新成果。

  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对华贸易战,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坚定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2018年11月,由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23%。2020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

  七、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大闭幕后首次公开亮相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人民充分就业创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均在1300万人以上。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全国就业人员总数达到77471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33元,首次突破3万元大关,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比上年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0%,为2010年19109元的2.2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为2010年5919元的2.70倍。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全面和更高水平的卫生与健康服务。2016年8月,习近平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讲话,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方面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战略。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由2010年的93.9万个增加到101.4万个,其中医院3.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6.0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7万个;卫生技术人员由2010年的584万人增加到1010万人。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2016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近年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10%。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达到1065.02亿元,比上年文化事业费增长14.7%,为2012年文化事业费的2.22倍,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0.38%提高到0.45%。

    为发展和完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各地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截至2019年,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482万人,比上年增加1581万人,为2010年的1.69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3266万人,增加87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5436万人,增加978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2926万人,增加124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251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0543万人,增加899万人。2019年,全国共有861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45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39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正在走向成熟、定型,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全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黄晓霓,法学博士,讲师,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2206。张星星,法学博士,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100009;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102488。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6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1. 李文:从“小康社会”到“中国梦”
    2. 欧阳雪梅:强化文化扶贫助推全面小康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4. 姚力:10·17论坛:中国经验与待解议题
    5. 十八大前后民生建设理论之比较研究
    6. 我国城乡居民发展观与幸福观的历史演进论析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历史轨迹
    8. 邸乘光:“四个全面”形成与确立的历史考察
    9. 战略布局:从基本路线到“四个全面”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