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国有企业改革根本标准的探索历程和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冷兆松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2007-01-15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

  有人认为,给国有经济造成根本性灾难的,不是那些明目张胆揩国有经济的油,挖国有企业墙脚的人,而是那些真正关注国有企业,又因受某种思想观念约束,对改革措施的评价不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动辄问“资”问“社”,论“公”论“私”,不想改革,改革不到位,改革的方式不对头的人。[24]与这种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淡化甚至取消“资”与“社”、“公”与“私”之间的本质区别的观点针锋相对,有人则认为:如果我们都不再问姓“资”姓“社”,姓“公”姓“私”,我们还讲什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呢?还讲什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25]

  “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姓“资”姓“社”问题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否可以用“三个有利于”标准淡化和取消姓“资”姓“社”问题?或者,“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姓“资”姓“社”问题的惟一标准吗?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同回答,决定着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调整的不同立场、原则和态度,从而决定着国有经济在我国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系中的不同命运。

  邓小平指出: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26]

  邓小平在这里用了“主要看是”这样一个关键词。这清楚地表明,在邓小平看来,“三个有利于”只能作为判断姓“资”姓“社”问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惟一标准;此外,还要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总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姓“资”姓“社”的科学判断。邓小平认为,只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要政权在我们手中,发展“三资”企业,“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由于深圳在经济基础上是公有制为主体,在上层建筑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三资”企业等私有经济在深圳特区的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所以,邓小平得出特区姓“社”不姓“资”的结论。

  由于发展生产力是“三个有利于”基础的和根本的原则,所以,邓小平把“三个有利于”而不是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东西确定为判断姓“资”姓“社”问题的主要标准,这是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

  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核心的“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27]是既定的事实,在这个现实条件下,“三个有利于”在我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必然成为判断姓“资”姓“社”问题的主要标准,而不必事事时时去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总体状况进行繁琐和详尽的考察,这有利于避免不必要地纠缠于姓“资”姓“社”的困扰,有利于在大局既定的总体局势下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但是,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其姓“资”姓“社”的问题,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主要标准、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状况的变动趋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57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72页。

  [3]邹家华:《将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求是》1994年第24期。

  [4]吴邦国:《统一认识,进一步办好国有企业》,《求是》1995年第3期。

  [5]江泽民:《坚定信心,明确任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转引自国家经贸委党组学习中心组:《坚定信心狠抓落实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讲话的体会》,《人民日报》1996年7月12日第2版。

  [7]吴邦国:《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求是》1996年第22期。

  [8]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第1版。

  [9]李鹏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98年3月5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江泽民:《坚定信心,深化改革,开创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局面——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12日)》,《人民日报》1999年8月13日第1版。

  [11]十五届四中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1999年第10期。

  [12]转引自桑潮流:《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公有制观及相关问题——兼论生产资料的法权占有与劳动占有》,《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3]刘伟:《2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与基本经验》,《求是》1998年第19期。

  [14]晓亮:《中小国有企业改革:是目标问题,还是操作问题》,《开放导报》1999年第4期。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16页。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3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72页。

  [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49页。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4页。

  [2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55页。

  [2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23页。

  [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34页。

  [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73页。

  [24]范恒山:《关于国企改革DE五个警示性判断》,《行为科学》1999年第10期。

  [25]胡钧:《<资本论>关于所有制的理论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8期。(原载于《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2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72-373页。

  [2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73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