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三线建设初期“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与推广
发布时间: 2021-10-03    作者:李德英 粟薪樾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21-08-03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近年来,三线建设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三线建设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也逐渐进入学界同仁的视野,但对于三线建设初期中央、地方、企业等不同层次处理工农关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等问题,仍然还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实际上,三线建设之初,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处理工农关系,而“厂社结合”模式就是当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学界对此问题虽有所提及,但尚无深入的研究,有学者曾提及四川华蓥工农示范区探索“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以及四川绵阳“厂社互助,定点支农”的尝试等问题,这或多或少关注到工厂与公社的互动,但仍需进一步探讨;有学者描述了“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过程,但学术层面的思考与分析仍需加强;有的文章是笔者目前所见为数不多的专题研究,但该文并未对“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推广、效益、困境等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探讨。笔者以为,对“厂社结合”模式的探讨是破解如何认识三线建设时期的工农关系以及“工农并举”政策内涵的一把“钥匙”。本文在阅读第一手档案文献和开展口述访谈的基础上,梳理“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与推广,考察该模式诞生的历史背景、为工农双方带来的效益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出现的问题,以期从学理层面深刻认识三线建设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正文见附件。

  

  1. 三线建设初期“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与推广_李德英.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