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曹妃甸:全力打造科学发展示范区
发布时间: 2010-08-07    作者:曹宗轩    来源:人民日报 2010-08-07
  字体:(     ) 关闭窗口

  7年前,唐山曹妃甸还是一个在渤海湾里沉睡了几千年的小沙岛。今天,这里已经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集聚区。迄今为止,曹妃甸工业区累计完成投资1700多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投资超过900亿元,形成了现代港口物流、钢铁(电力)、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五大支柱产业。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一个正在形成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一个正在创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悄然出现在渤海之畔。

  2003年,伴着通岛路隆隆的机械作业声,曹妃甸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曹妃甸人忘不了:2006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曹妃甸并指出,曹妃甸是一块“黄金宝地”,一定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努力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

  按照总书记的嘱托,曹妃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艰苦拼搏,锐意进取,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建设模式,以“白加黑”、“五加二”的精神,一天天书写着传奇,一天天成就着梦想。 

  倏忽7年过去,曹妃甸捧出了一份写满“科学发展”的成绩单:填滩造地形成的170多平方公里陆域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个个重大产业项目加速布局,一个个重点企业建成投产,一座新型工业化基地的雏形悄然而成;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一个个先行先试从这里起步,提供着实践的模本。

  ①高瞻远瞩

  绘就科学发展蓝图

  出席2009年首届曹妃甸论坛的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莉,在参观了曹妃甸工业区后慨叹:“没想到曹妃甸的可持续发展水准这样高。”

  从规划之初到全面开发,曹妃甸始终以循环经济为立区之本,着力建设一个集绿色产业、绿色港口、绿色城市于一身的科学发展示范区。

  曹妃甸将临港工业的坐标定位为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逐渐成为面向世界的国家级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曹妃甸规划构建了以五大产业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关联产业循环配套的产业体系,构建了以精品钢项目为龙头、以大型石油炼化一体化装置为龙头、以海水冷却火电项目为龙头的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在三大产业链内部,将废气、废水、废渣消化殆尽,使一些本应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在循环经济链条中脱胎换骨。

  瞄准未来,谋划冲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曹妃甸应对金融危机的力作。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曹妃甸将高新技术产业列为主导产业重点规划、引进、培育,已经成为曹妃甸产业集聚的生力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