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实现了重大的历史转折。全会确立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
新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又是以安徽率先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为源头。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农村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全省经济的发展。从农业合作化特别是农村人民公社化以来,农村经济受僵化的“左”的管理体制的制约,增长极其缓慢。1978年,全省农民实际生活水平比1955年下降30%左右,人均占有粮食仅比1957年增加6.5公斤。许多农村地区长期得不到发展,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1978年,全省出现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更加重了农村的贫困状态。为了战胜旱灾,中共安徽省委果断作出“借地度荒”的决定,鼓励农民借种集体无法耕作的土地,谁种谁收谁有。这个决定不仅极大调动了农民抗旱保种的积极性,而且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起因。当年秋季,来安、肥西、凤阳等县的农民分别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增产效果明显。
1979年,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很快在安徽农村推广开来。到l982年,全省已有98.8%的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全省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l48.52亿公斤增加到l982年的l93.3亿公斤,农业产值由86.4亿元增长到124.62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7.70元,比1977年增加97.70元。人均占有粮食比1978年增加35.5公斤。
1980年5月,在邓小平充分肯定和支持安徽农村实行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后,全国农村迅速掀起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的热潮,到l983年,有93%的生产队实行“双包制”。由此,发端于安徽的农村改革成为引领全国改革开放的领头雁。
建立和发展乡镇企业是改革初期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措施。l984年,全省农村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设立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顺利完成后,发展乡镇企业、以工促农、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成为推动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乡镇企业更是异军突起,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到1988年底,全省乡镇企业总数已发展到103万家,从业人员474万余人,实现产值215亿元。天长、桐城、当涂、怀远等9个县的乡镇企业产值都超过5亿元。还有500多家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出口创汇总额达l.9亿元。
在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全省农村涌现出一批专门从事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建筑和销售的农民,时称“专业户”。到1988年,全省农村专业户总数达47.53万户,从业人员78.67万人。其中,专业户创办的工业企业有4.5万个,从业人员9.3万人,年产值4.13亿元。
乡镇企业的建立和农村专业户的兴起又带动了小城镇建设。l982年和1984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两次提出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步骤。1988年,全省小城镇数达3449个,其中建制镇453个,建制镇人口达850万人。
安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79年开始,以改革企业经营体制为主要方向。1979年初,安徽在全省国营企业中挑选87家作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扩大这些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方面的自主权,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后,安徽将扩大试点企业取得的经验向全省推开,并且进一步提升企业扩权的范围和深度,逐步减少、压缩国家向企业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培育企业自主经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在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则直接将农村“包产到户”移植过来,实行计划工资、超额奖励、联产福利计奖等形式,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l979年,经济责任制首先在企业内部试行,尔后逐步向全省推开。1982年,这一改革扩大到企业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即企业负责人向管理部门承包经营企业,并签订合同。
1987年以后,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租赁成为企业新的经营方式。厂长(经理)招聘录用,职工可以选择岗位,利润、税收按租赁合同执行。这个办法阻断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经营者。租赁经营主要在小型国营企业和国营商业企业中推行,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果。
创办和发展城市集体经济,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当时实际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回城市,急盼国家安排工作。l978年,全省城市需要安置的待业青年44万余人,加上其他无业人员,全省城镇待业人口达70余万人。为尽快、妥善地解决待业人员的工作,安徽举全省之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并先后出台《关于城镇新办集体经济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扶持创办城市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到l985年,全省共创办城市集体经济企业1.63万个,吸纳就业人员53万人,经营总额27.5亿元。此外,数十万城市个体经营户也应运而生,为城市商业、服务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尔后民营、私营经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经过l0多年的改革开放,安徽经济彻底摆脱20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走上工业化的道路。1990年,安徽“八五”计划完成时,国民生产总值达658亿元,比l978年增加49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51.48亿元,农业产值246.1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60.37亿元。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标志着安徽开始由传统农业省向新兴工业省的转变。安徽社会彻底扭转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局面,社会开放度大大增加,解放思想,改革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人民群众的经济权利和社会参与能力都大大提高。一个散发春天般芬芳、充满活力的安徽已经展现。
从1991年至2000年的l0年间,安徽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继续大步前进。在经济建设领域,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包括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开发区、扩大对外开放等;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包括开展农业产业化试点和推广,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等。在社会发展领域,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包括工商企业管理体制,外贸体制,价格、投资、金融体制改革等;对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实行进一步改革措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