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年恢复,新安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l952年。安徽工农业总产值28.6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2.17亿元,比l949年增长25.6%;建立了一批机器工业企业,能够制造挖泥、车床、抽水机等80多种机器产品;城市职工工资比l949年增长60%,农民购买力增长5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952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员会。8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北、皖南行署同时撤销,省会设于合肥,新的安徽省在行政区划上正式得到确立。
1953年至l957年,是安徽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经济。为此,安徽集中物力、财力,按计划地进行重点建设。“一五”时期,全省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约13.1亿元,其中主要用于建设工业企业。新建、扩建的重点企业有:扩建淮南煤矿,建成新煤矿5座,可新增煤炭产量236万吨;扩建铜官山铜矿,使年生产能力达到双万吨(铜料、粗铜).占全国铜产量的47.5%.成为全国第二大铜工业企业;扩建马鞍山铁厂,建成6座71平方米高炉,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炼铁厂;兴建了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安徽造纸厂、蚌埠玻璃厂、蚌埠肉联厂、合肥无线电厂、芜湖天河羽绒厂等工业企业。一批重点国营企业的建立,为安徽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五”期间,安徽发展工业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引进”沿海企业。安徽沿江近海,又靠近工业城市上海,具有吸引上海企业内迁的优势条件。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不失时机地积极争取上海等沿海城市企业内迁入皖,甚至派出省级干部和各部门负责人到上海驻点,登门拜访上海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时规划、落实内迁企业的选址、建设、生产及职工生活安排等一系列工作。l955年和l956年,上海市分两批向安徽迁移企业。到1958年,安徽共引进上海企业108家。这些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且以轻工业为主,对安徽工业发展而言,获益匪浅。一方面安徽无偿获得了这些企业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还引进一大批随厂来皖的企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熟练的工人,极大地提高了安徽工业技术尤其是轻工、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更为安徽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长期、持久的基础条件。l08家内迁来皖企业经过公私合营,技术更新,扩建改造,生产能力得到增强,在搭建安徽轻工、纺织、食品、化学等行业架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尔后安徽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五”期间,安徽还把治理淮河与大力发展工业结合起来,在淮河支流上游兴建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和梅山水库,建设水电站。佛子岭水库于1952年兴建,同年底建成发电,以后又连续增添多台水轮机组,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座连拱坝水库电站。梅山水库时称“亚洲第一坝”,1954年开工,至1958年建成。响洪甸水电站1956年开工,l959年投产发电。四大水电站的建成,结束了安徽没有水电的历史,在防洪、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安徽“一五”时期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和动力方向,其实质就是引导、推动农民摆脱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从1953年开始,安徽在上年选择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的基础上,在全省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按照自愿、以土地人股、统一经营的方式,组建初级社;以按劳分配为主,土地分红为次的原则,分配经济收入。1954年,安徽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到4月底,共成立初级社7054个。到1955年夏季,全省初级社总数达4.7万个,加入初级社的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l5%。l955年夏季以后,全国和安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冒进。到1956年底,全省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5.6%,其中高级社达1.28万个,入社农户553.9万户,占总农户的80.7%。至此,安徽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宣告结束。
“一五”期间,为改变农业生产落后面貌,特别是安徽淮河流域地区农作物长期低产的状况,中共安徽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针对淮河流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习惯,制定并实施综合改革政策,即在经常遭受洪涝灾害的淮河流域,改变季节收成比重,使秋季作物收成比重大于夏季作物收成比重,以避开夏季频发的洪灾;改种高产作物和耐水作物;改变过去广种薄收的习惯。这三项改革措施简称为农业“三改”。从l954年开始,安徽淮河流域地区实施“三改”,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及以后的几十年间,农业“三改”在避灾、保收、增产方面起了明显的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五”期间,安徽还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起,合称为“三大改造”。至1956年,原来的5万多户手工业作坊组建为3385个合作社或生产组,参加人数16.7万人,全省手工业基本实现合作化,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落幕,为新安徽的集体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实行公私合营。安徽从1954年起,首先对一批规模较大、较重要的私营企业实行合营,安庆胡玉美酱园、蚌埠信丰面粉厂、芜湖明远电厂等先后实现了公私合营。到1956年初,全省7万户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时,对私营商业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基本完成,全省l4_3万户私营商业加入到公私合营商店或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中,约占全省私营商业总户数的80%。
到1957年底,安徽胜利完成“一五”计划确立的各项任务。工农业总产值达43.19亿元(1950年不变价),比1952年增长51.6%。其中农业总产值28.19亿元,增长28.9%,年均增长5.2%;工业总产值15亿元,增长110%,年均增长l6.8%。国民收入39.1亿元,年均增长6.6%。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4.5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528元。一个长期贫穷落后的农业省份走上了摆脱贫困、开启工业化的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