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为维护对新疆的有效管辖,自西汉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在新疆实行屯垦政策。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面对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情,为了维护新疆的稳定,促进新疆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巩固我国的西北边防,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战略决策,并把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的成立和发展作为践行这一战略决策的主要载体。从此,毛泽东与新疆屯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1949年3月,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建设一个新中国的任务便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要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有一个全局性的统筹考虑。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指出:“辽沈、淮海、平津三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消灭……随着战斗的逐步地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1]会议期间,毛泽东接见了曾率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的王震,并批准了其进疆的要求。
1949年9月25日,在解放军大军压境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原国民党驻疆部队在陶峙岳的率领下,宣布和平起义。次日,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代表新疆政府和各族人民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1949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在王震、徐立清的率领下,奉命进驻新疆。进疆前,毛泽东指示进疆部队:“你们到新疆去的任务,是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2]从而赋予了进疆部队更深的含义和更多的职能。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六军进疆以后,与民族军(后编为第五军)、陶峙岳率领的起义部队(后改编为二十二兵团)在西北边陲会师,共同肩负起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使命,也为新疆兵团的建立埋下伏笔。
和平解放后的新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亟需建立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推进民主改革,稳定人心,而且还亟需平定叛乱,剿灭土匪,稳定社会秩序。但首要的问题是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特别是部队以吃穿为主的财政经济问题。
1949年12月28日,彭德怀在向党中央、毛泽东汇报新疆情况时指出,现新疆部队及地方行政人员有24万多人,本身财政只能解决30%左右,70%以上须靠中央帮助,同时内外贸易不通,经济异常萧条,市场日用品特别缺乏,粮食供应紧张[3]。因此,如何解决驻疆部队和行政人员的吃穿问题便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1949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签发的《军委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的胜利。人民解放军除在几个战线上必须专心致志追歼残敌以竞全功外,已有大量军队进入整训,或不久即将进入整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在和平时期,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条件下,应有计划地参加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帮助国家的建设工作。’……因此,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而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4]。并特别强调:“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临时的,应从长期建设的观点出发。而其重点,则在于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财富。……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注意不要因开荒引起水患,不要因争地引起人民不满。”[5]这一指示明确提出人民解放军在新中国成立后必须参加生产的问题。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1950年1月,新疆军区发布大生产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生产战线之外。全新疆部队十九万三千人,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者、辎重汽车兵团、挽马、骆驼、运输等部队、军工部工厂职工外,必须发动十一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6]并要求部队生产要有长远打算,有计划地建设军垦农场。驻疆部队于1950年春开始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当年开荒96万亩,播种83.5万亩,产粮3000万余公斤。在此基础上,1951年又取得了较好的收成,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用粮困难,而且还用一部分粮食支援了地方。同时,驻疆部队在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创办工矿企业,初步改变了新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新疆现代工业的起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也拉开了新中国在新疆屯垦戍边的序幕。军队的大规模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20多万人吃穿的燃眉之急,而且还为稳定新疆经济、减轻各族人民的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驻疆部队的生产成绩也获得了毛泽东的称赞。1951年12月,毛泽东在《王震关于新疆军区一九五二年生产计划的报告》中批示:“王震十二月十四日的报告收到,我认为这个报告是正确的。”“将王震的报告发给各大军区和各中央局参考。”[7]1952年4月6日,毛泽东在《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中说:“我王震部入疆,尚且首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现在他们已站稳脚跟,取得少数民族热烈拥护。”[8]从而肯定了驻疆部队开展的屯垦戍边活动。正是在军队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党中央后来把驻疆部队逐步分为国防军和生产军,再由生产军转业为农垦部队。
1952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胜利完成解放全国大陆的伟大事业。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计划,将其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革命运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全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英勇奋斗所取得的这一切胜利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为建设一个独立、自由、繁荣、富裕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在这种形势下,1952年2月,毛泽东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了关于部队改编的命令,在命令中明确指出:“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9]
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毛泽东的命令,将驻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生产部队共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个运输处,共约10.5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