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三线建设三阶段
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重庆三线建设大致经历了建设高潮、基本停顿和收尾续建三个阶段。
1964年下半年到1967年上半年是三线建设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在这之前,四川兵器工业只有十个单位(重庆七大厂和泸州、自贡的三个厂),三年后,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器工业基地有50多个企事业单位,1966年底基本建成。为兵器工业配套的许多厂也是这三年期间开工的。比如重汽(四川重型汽车制造厂),1965年7月动工。当时我国没有重型牵引车,1964年中法建交后,戴高乐把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战术导弹牵引车转让给中国(后来生产的红岩261型),1965年定点大足,1965年10月正式开工,1967年基本建成。当时为这个配套建设了5个厂:重庆汽车发动机厂、綦江齿轮厂、重庆汽车配件厂、红岩弹簧厂、油泵油嘴厂。这5个厂加上大足汽车厂共6个厂,形成了完整的重型汽车制造基地,虽然只有1050辆的年生产能力,但在当时也非常了不得。当时部队配属的重炮,用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汽车是拉不动的,而重汽生产的这种牵引车解决了部队急需,很受部队欢迎。
再如重钢,当时为了给兵器工业配套,把鞍钢的中板厂完整地搬到了刘家坝,就是现在的重钢中板厂,也是1965年开始搬的,第二年建成。
1965年有很多厂开始迁建,除了军用还有一系列民用的,包括轻纺、原材料,比如西南合成制药厂,是当时西南乃至全国最大的四环素生产厂。还有川染厂,生产部队刚开始用的那种军绿色的染料,是全国第二大染料厂(吉林染料厂第一)。原材料有钢铁工业、冶金工业。如西南铝加工厂,也是1965年动工的,由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即101厂)搬来,当时主要是为062基地以及三线基地航空航天企业配套建设的。当时以一机部副部长沈鸿牵头,组织全国机械工业大会战,搞了九套大型设备,其中有四大件摆到了西铝,分别是3万吨立式水压机、1.25万吨卧式挤压机、二米八冷轧机和二米八热轧机,这些大型设备在当时国际上都是少有的,堪称“国宝”。
所以整个三线建设大规模会战式展开,基本上就是1964年下半年到1966年,以后就很少有新开的了。有些大型项目,如川汽、西铝、川仪、船舶基地等的建设,以后还持续多年。
当时除了工厂外,还迁了许多研究所来重庆,如现在的重庆煤炭设计研究院就是1965年迁入的,还有59所、62所、机械部的第三设计院、仪表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重庆分所等。重庆现在有影响的大企业、科研院所基本上都是那时奠定的基础。在此之前,重庆在全国有名的大院大所只有钢铁设计院(1956年从鞍钢设计院搬来,在三线建设时也有所扩建)。
除了自身的三线建设,重庆也对外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力量。如重钢、特钢就为攀枝花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员。还有泸州、成都、自贡、绵阳的国防工厂和机械工厂都从重庆调去了大批干部和工人。有些工厂甚至是重庆直接援建的,如成都、内江、自贡的很多机械工厂、轻纺厂等。三线建设时,重庆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为其他新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很多支持。
从1967年底至1969年底,由于文革的干扰破坏,重庆乃至整个四川的三线建设基本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全市工农业总产值锐减,三线建设兵器工业指挥部也不存在了。
1969年12月25日,中央对四川若干问题进行了批示,提出恢复四川三线建设,并成立四川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恢复和建设工作。随后,根据省革委、成都军区党委的决定,市革委也成立了重庆地区三线建设分组。1970年4月1日至12日,四川省革委、成都军区召开了关于部署三线建设的“七○四”会议。于是,从1970年开始,三线建设得以继续进行。但根据中央指示主要是续建、收尾和配套。这一阶段的几个大型项目主要有长征机械厂、四川维尼纶厂、襄渝铁路的兴建、西铝的续建等等。
1972年,为了重点解决老百姓吃饭、穿衣问题,毛主席批准动用43亿美元引进西方国家大型成套设备,其中引进了十一套大化肥装置和三套大化纤。两套大化肥摆在四川,一套大化纤摆在重庆,川维厂就是在此时上马的。它主要是法国的技术,还有德国、日本技术,1974年动工,1979年建成,1983年正式验收。襄渝铁路(川汉北线)的修建开始于1969年,四川动用了20多万民工参加会战。1973年10月全线接轨,1978年正式交付运营。当时还提出了川汉铁路南线方案作比选,这个方案很多路段与现在的渝怀线走向接近,但限于财力,这个方案未被采纳。
三线建设的推进如何得到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