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作为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分祈认识它对于正确地引导这些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中心,分析认识四川的情况有助于其他建设工作借鉴。
一、“三线”建设的组织过程
所谓“三线”实际上是从国防战略角度考虑的一个地域上的概念,泛指我国的腹地省区,以四川为核心,包括陕、甘、青、黔、滇、鄂、豫、湘等省的全省或部分地区。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四面环山,农业发达,矿藏丰富,有相当的工业基础,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是主要的战略后方。
四川三线建设,是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军工配套、成昆、川黔、湘渝三条铁路干线为建设重点。总的进程是:1964年准备,1965年大上,到1976年基本建成,前后用了约12年时间。
三线建设强调攀枝花是西南三线的总名称,重点在四川。规划上主要研究:
①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
②以重庆为中心的重点建设配套;
③三省(云、贵、川)的三线布局。三线建设的建设项目涉及的方面有冶金、煤炭、电力、石油、机械、农机、化工、轻工、建工、建材、邮电、铁道、交通、地质、高教、卫生、广播、科研、银行等各个部门,从基础工业到加工工业,从尖端到一般,从重工到轻工,从文卫到商储,基本是行业配套,部类齐全。当时的攀枝花基地的几十个厂矿企业只算作一项。
为了保证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组织了全国性的支援。建设高峰时,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施工队伍,山东、河北、北京、安徽等五省市支援的汽车达一万多辆。有150多个重点企业采用与沿海老企业对口包建的形式,以保证工程进度和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攀枝花基地建设,涉及的部门很多,面很广。中央决定成立攀枝花基地建设总指挥部和以各部为主组成分指挥部。同时成立矿区政府,实行政企合一,统一建设。规划、计划、管理、物资供应、设计施工,由总指挥部抓,避免和减少了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的扯皮现象,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四川三线建设概况
四川三线建设的内容主要是把具有最先进技术的、最好设备的及“独生子”的工厂迁至三线。要求钢铁、机械、化工、军工四类厂先搬,做到“对号入座”。
三线建设的原则是:小而全、少而精,新技术、高速度、分散、隐蔽。要求厂址在主要铁路、‘公路沿线及主要江河两侧一定范围内布点,力求做到全省工业有个合理布局,避免布局过分集中,从而形成不同功能的大工业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四川已形成五大工业区。
三线建设的投资结构: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与生产性建设投资之比为1:了.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投资比为1:0.9:10.3,其中“三五”期间为1:。.了:17.60经过十多年建设,四川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979年与1965年相比,工业固定资产增加约4倍,工业产值增加3倍,钢产量增加4.86倍,煤产量增加2.38倍,发电量增加5倍,全省机械工业切削机床达16万台,居全国第四位。境内铁路通车里程增加2.1倍,公路通车里程增加l倍。
据有关资料分析,三线建设的企业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已经建成,基本形成生产能力的项目,投产后生产一直很正常,产品基本符合要求,经济效果也较好,这类项目占50%左右;第二类是主要工程基本建成,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生产任务常年不足,产品不对路,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的项目,占30%左右;第三类是花去大量投资,多年一直未建成的项目,包括建设不配套,尾巴很长的“半拉子”工程项目,约占10%左右;第四类为不具备建设条件,也难以改建的项目,有的已准备报废或搬迁,这类项目也约占10%左右。
三、主要经验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