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民大办钢铁,掀起发展农业高潮
1957年底,贵州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五”计划胜利完成,全省工、农业和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均有较大发展,从而使贵州落后的经济文化面貌有所改变,为以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标志着我省的经济发展开始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58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的“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不断地批评反冒进和右倾保守思想。1985年2月,党内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迅速膨胀,贵州省委召开一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正式提出了“全面大跃进”的口号和“三年改变面貌”的奋斗目标,会议决定:“全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全民动员苦战三年,基本改变贵州的经济面貌,五年或者稍多一点时间,提前实现全国农业纲要四十条的主要指标,并在同一时间内使地方工业飞跃前进,赶上农业产值。”会议还根据“全国争取提前超英赶美”的口号,提出了“贵州也要提前改变面貌,超过英国”。6月26日,省委常委会议提出,为使今年的炼钢设备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必须开展一个土法炼铁运动。现在炼铁土高炉已建成3700座,7月底以前要达到1万座,其设备能力要求达到年生产生铁120万吨以上。各级组织放于发动群众,推广技术革新,打破迷信,解放思想,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使我省的钢铁工业跃进到现代工业水平。8月,省委批转了省计委《关于调整和下达全省1958年度经济计划的报告》,提出原计划经过上半年的大跃进,一再突破,因此计划指标必须相应调整和修改。根据中央提出的以粮食、钢铁、机械电机、电力、铁路为先行的方针,对全省1958年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计划重新调整:农业方面,必须增产粮食60亿斤,争取比去年翻一番,粮食总产量达到165亿斤至231.7亿斤,比原计划增加32.24亿斤至110.9亿斤;工业方面,全省地方工业产值(包括手工业)达到8.35亿元,比原计划增加2.33亿元,加上中央工业产值,全省工业产值达到9.56亿元,比1957年增长77%,争取翻一番。1958年,中央分配贵州生产10万吨钢的任务,贵州省委分配给各地区、各部门生产钢的任务却增加到20万吨。
1958年8月,中央召开的“北戴河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提出钢产量翻一番的任务。贵州随之也迅速掀起了以钢为纲、大办工业的“大跃进高潮”。
工业“大跃进”最具典型性的就是全党全民大办钢铁。9月,贵州省委召开了一届一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响应中央钢产量翻一番的号召,在提早建成社会主义及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多尽一份力量,全省必须在一年内完成中央分配的钢、铁产量计划,即钢8万吨、铁60万吨的任务。会议强调,要算政治帐而不要算经济帐,并提出了一切为钢铁生产让路,确保“钢铁元帅”升帐的口号,要求全省各部门、各地区都要把钢铁生产和钢铁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于是,全省动员组织了大批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学生和城市居民,采取书记挂帅,大兵团作战,各行各业支援,土法冶炼,遍地开花的办法,在全省城乡迅速掀起了一场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在全民“为钢而战”的运动中,我省各级学校开展了以钢为纲的勤工俭学运动,既炼钢铁又炼人,掀起了“为祖国炼出黑钢,把自己炼成红钢”的热潮。10月6日,全省诞生了第一个日产生铁的千吨县—习水县。该县贯彻“土、小、群”的方针,依靠群众大搞“家庭”炼铁炉,出现了“遍地家庭炉,处处开铁花。家家办铁厂,人人当炉师。屋屋冒青烟,户户铁水流”的景象。他们创造出21种家庭炼铁法,并在全县推广,一哄而起,全县便建起了一万多座“家庭炉”,平均每三户就有一座。10月6日,这些“家庭炉”全部投产,全县80%的农户都炼出了铁,产量达到942吨,10天增加了50多倍。贵阳市组成了10多万人的钢铁大军,各界群众都投人到炼钢运动中。全市分为12个战区,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云岩、南明和花溪三个区,共组织了24个钢铁团,有8万人参加。一个星期,贵阳市各中等学校出动2千人的运输大军,到离城来回14华里的朱昌乡,运回焦煤巧吨。贵阳市京剧一、二团的演员们,为了炼钢、演戏两不误,往往是从炉旁到剧场,来不及卸装又从舞台赶回炉旁。10月20日这天,为了“卫星”上天,千千万万的人们为钢铁而彻夜奋战。在全省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平坝还是荒山僻野,各民族的男女老少齐上阵,投人了钢铁生产的巨大战场。金沙县平坝区多年没有参加生产的83岁的苗族姚大爷也参加了钢铁战斗。人们给他编了一首顺口溜:“老汉年过83,人老意志坚。有了党的总路线,双手能搬万重山。为了钢铁产万吨,我老汉砍柴、烧炭要冲在前,坚决把卫星放上天。”修文县红专铁厂炉师、共产党员朱正武,为了抢修定火的炉子,不顾火焰迸溅,冒着危险抢修,被烤得昏了过去,醒来后又连续抢修10个小时,终于保证了炉子的继续生产。黔西县重新区青年农民朱元先,几次推迟婚期,同新娘齐上高炉炼铁。此类事例,有的可能真有其人其事,有的则是汇报者的编造。据不完全统计,至1958年第四季度,全省参加大炼钢铁的干部群众达到了300多万人,建成炼铁土高炉2万多个。在大搞“小、土、群”的同时,省委还布置在贵阳、遵义、都匀、福泉建设5个年产钢5万吨以上的钢铁厂,并要求在年内建成抽产。
为了确保钢铁产量翻一番,全省各部门都采取了相应的大跃进措施。地质部门同各地县配合,组织群众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和勘探工作;机械部门采取了数厂协作的办法,优先生产了,一批钢铁生产设备;交通运输部门按照统一配合、分级管理、保证重点的原则组织了全省的汽车、马车、牛车、手推车、板车支援钢铁生产;商业部门广泛开展了大购大销活动,提出工业生产什么,商业就收购什么,工业生产多少,商业就收购多少;金融部门对工业企业的贷款也提出“需要多少就贷多少,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贷”;邮电部门为配合“大跃进”,提出“村村通邮、乡乡通话”的口号”;财政部门也不断地追加投资,以确保基本建设的规模。
与此同时,贵州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也从“反冒进”和“大跃进”的浪潮中很快发展起来。农业的“大跃进”,主要是围绕粮食翻一番开展。8月,人民公社蓬立以后,除了迅速组织数十万劳动力挖煤、烧炭、找矿、大炼钢铁,支援大办工业外,还广泛开展了大办水利、深翻土地的群众运动。这期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金沙县民丰社青年突击队创造水稻亩产1512.5公斤的新记录后,省委即组织各地、州、市、县委和农业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参观总结,号召“学金沙”,掀起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高潮〔由于不讲科学种田,把土地“大翻身”和“高度密植”作为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实行人海战术,致使瞎指挥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宣传农业“大跃进”,一些地方在批判“农业增产有限论”时,竟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促使虚报浮夸风愈演愈烈。有的地方组织为了蒙蔽上级,把许多块成熟的禾苗移植到一块田里,并在四面田埂上架起鼓风箱,向田里密不透风的稻株鼓风,使参观者觉得真有其事。有的则按每亩密植的稻株数字及每株可能产谷的重量,摧算出高产的重量,向上级汇报。这种自欺欺人的手法,提供了远离事实的浮夸信息,导致了领导机关决策的误上加误。
(二)反右倾与继续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