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发布时间: 2009-09-04    作者:    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2009-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区域合作成效显著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52年,全省外贸出口收购总值仅1.2亿元,相当于GDP的4.7%。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2,111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由1958年的0.17亿美元增加到1,543亿美元,年均增长20%,出口总额相当于GDP的比例达49.9%。

  利用外资取得积极效果,质量逐步提高。1979年开始,浙江省逐步开展了包括利用外国政府、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在国外发行债券,举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利用外资工作。1980年,与港商合资的西湖藤器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了浙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帷幕。1979-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到1,002亿美元。30年间,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包括港澳台等)企业4.4万家,到浙江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近200个,世界500强企业已有84家落户浙江,共设立224家外商投资企业。

  对外投资日益活跃。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省就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公司)开始走出国门,开办贸易机构或兴办“三资企业”。到2008年,全省经审批和核准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3,466家,投资总额30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6亿美元,投资项目遍布六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 

  对内开放和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可喜成果。主动接轨上海,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并提出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战略思想,鼓励和引导浙商把在省外投资创业与回乡反哺发展结合起来,形成“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互动格局。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平安建设促和谐

  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列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之后,居全国第4位。教育事业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和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流动人员适龄子女的入学率达97.5%。高等学校由1949年的4所增加到2008年的77所,普通高考录取率达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校大学生数由1949年的3,112人增加到83.2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从1949年的1.5人增加到169.5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08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619.5亿元,比有统计数据的1990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26.8%,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由0.23%提高到1.6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9%和99.1%。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1949年的0.43人增加到2008年的1.99人。设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191个。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约35岁提高到76.6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49年的17.2‰下降到2008年的4.58‰。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中。深化“平安浙江”建设,社会公共安全形势基本稳定。2008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5.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浙江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七、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型城市化扎实推进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实施了“中心镇培育工程”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2008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中,非农比重达到80.8%,比1949年提高66.8个百分点;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比重达71.1%。11个设区市的差距有所缩小。2008年,11个市的人均GDP均跨上3,000美元台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从1949年的11.8%提高到2008年的57.6%。

  八、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迈入小康

  2008年,全省新增财力的72.2%用于改善民生。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

  积极扩大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1949年,全省从业人员为850万人,2008年扩大到3,48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7万人。2009年6月末,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1,355、1,122、1,254、744和709万人,389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512和428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和基本医疗保险,362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0%。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16和47元,2008年增加到22,727和9,258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195和196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5.5%和6.3%,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年均实际增长8.1%和8.5%。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52年的0.3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501亿元,人均储蓄28,323元。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建国初期的60%以上分别降至2008年的36.4%和38%。住房方面,城镇居民经历了由集体宿舍、小套、中套住宅,到大套住宅的更换,实现了从租房到购房的跨跃,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农村居民则经历了由草房、瓦房,到楼房的变迁。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由1957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62年的11.7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58.5平方米。

  60年的变化是全面而深刻的,艰辛的努力换来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并存。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齐心协力,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