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辽宁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历程和基本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2009-09-03    作者:周永生 张天维    来源:中国期刊网 2009-09-03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改革开放处在攻坚阶段的战略选择(19922002年)

  1992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到2002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是辽宁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辽宁是新中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先开始实行计划经济的地方,当生产力要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候,辽宁自身计划经济惯性太大,转型困难重重。辽宁虽历经磨难,但终究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一阶段基本过程和变化如下:

  1.加快经济体制建设。1993121517日,中共辽宁省委召开了七届九次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见》,提出要以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抓住重点,加快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改革对外经贸体制,促进和扩大对外开放;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宏观调控。经过实施上述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到2002年辽宁省对27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其中100户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上市公司达到49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征缴率达到925%;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1万人,比上年增加44万人;辽宁省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减少工作部门11个,行政编制精简48%;基本实现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目标,劳动力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技术市场、信息市场逐步形成;商品、生产要素和服务品的价格绝大多数由市场决定。在以上改革基本成功基础上,辽宁医疗卫生系统、城镇住房制度也开始启动。这时,市场机制正在辽宁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中介组织的发展明显加快,已初步形成了有多种机构类别、多种组织形式和多种服务方式的中介组织体系;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不断改善与加强;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规范化改制力度不断加大,等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19936月,中共辽宁省委在大连召开了常委会议,决定加快速度,把大连建设成为“北方香港”。19951月,辽宁省制定了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外向牵动战略。在这一阶段,辽宁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坚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优化了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特区、沿海和内地联动、梯度开发的开放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在利用外资方面,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重点项目对接,加强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同时鼓励辽宁的企业到海外承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带动技术、成套设备、大型装备出口的能力。据统计,仅“九五”期间辽宁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445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4%。其中,出口449亿美元,增长524%。2000年辽宁省外贸出口达到10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3%。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和效益提高,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46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7亿美元。到2000年底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达8310家,比1995年增加566%。通用、西门子、东芝、浦项等跨国公司在辽宁省投资兴办的企业达130多家。

  3.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这一阶段辽宁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到2000年新增公路里程21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9公里;电话普及率达到25部/百人,比1995年末增加175部/百人;新建万吨级泊位18个,港口吞吐能力增加4134万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83万千瓦;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228万吨;污水日处理72万吨,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小城镇建设、老城区改造、城市美化绿化成效明显,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坚持“两高一深”方向,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鞍钢半连轧和新轧工程、本钢烧结和连铸工程、辽化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点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石化、冶金、电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实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到200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八五”末期的140498362调整到10949439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增加到14%。到2002年沈山、锦阜、锦朝、丹本、大庄、盘海等高速公路建成,新增里程1128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市级城市通高速、全部乡镇通油路”。沈阳桃仙机场扩建,浑河及大辽河整治,大连引碧供水、城市轨道交通、大窑湾集装箱码头、北良仓储,绥中和铁岭电厂等重点项目建成。白石水库建成,阎王鼻子和玉石水库落闸蓄水。新建港口泊位124个,新增吞吐能力3500万吨,庄河港开工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